小圃今何在,锅腔路已苔。
竹摧搀柳径,石重压花台。
不见羊羔饮,聊将榾柮煨。
拥门三尺雪,乘兴有谁来。
小圃今何在,锅腔路已苔。
竹摧搀柳径,石重压花台。
不见羊羔饮,聊将榾柮煨。
拥门三尺雪,乘兴有谁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雪后小园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园中景色的变化与寂寥之感。
首句“小圃今何在”,以疑问开篇,表达了对小园现状的关切与怀念。接着,“锅腔路已苔”一句,通过描述小径上长满青苔,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园中少有人迹,营造出一种荒凉而静谧的氛围。
“竹摧搀柳径,石重压花台”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竹子被风吹倒,与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石块压在花台上,破坏了原有的和谐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园中的衰败景象。
“不见羊羔饮,聊将榾柮煨”两句,通过“羊羔饮”的缺失与“榾柮煨”的替代,反映了园中动物的稀少与生活的简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往日生活场景的怀念。
“拥门三尺雪,乘兴有谁来”两句,以雪覆盖门庭,预示着外界的隔绝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待有人来访,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心情的愿望,但似乎这种期待并未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后小园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孤独与寂寞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
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
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
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
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
追攀万国来,警卫百神陪。
画翣登秋殿,容衣入夜台。
云随仙驭远,风助圣情哀。
只有朝陵日,妆奁一暂开。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
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
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
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
晋人目二子,其犹吹一吷。
区区自其下,顾肯挂牙舌。
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
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湜也困公安,不自闲穷年。
枉智思掎抚,粪壤污秽岂有臧。
诚不如两忘,但以一概量。
我有一池水,蒲苇生其间。
虫鱼沸相嚼,日夜不得闲。
我初往观之,其后益不观。
观之乱我意,不如不观完。
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
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
闻说游湖棹,寻常到此回。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