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
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
我持此理问张瞍,废目任耳偏能聪。
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
枉将蚁动作牛斗,妄遣蚊聚成雷公。
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
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
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
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
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
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
我持此理问张瞍,废目任耳偏能聪。
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
枉将蚁动作牛斗,妄遣蚊聚成雷公。
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
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
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
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对音乐有深刻理解的诗人,通过与朋友张瞍的交流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真谛的追求。诗中开篇即以比喻手法,“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此句通过强调真正的“听”不仅仅是耳朵所能为,暗示了作者对于内心感受和深层次理解的追求。
接着,“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这里借用“水母”这一意象,表达了音乐超越视觉,直接触动灵魂的特质。水母之所以能在没有眼睛的情况下对声响做出反应,是因为它与声音产生了共鸣。
诗人随后将这种理解强调给张瞍,表明即便不用眼睛,只凭耳朵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真谛。这一部分通过“废目任耳偏能聪”一句,强化了作者对于内心体验的重视。
然而,诗人对于世间嘈杂的声音却持批评态度,“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这里“愦愦”形容声音之烦杂不堪,而“群鸣”则象征着世间的喧哗与混乱。诗人对于这种情况感到不满。
以下几句,“枉将蚁动作牛斗,妄遣蚊聚成雷公。”通过比喻手法批判了那些把微小声音放大的人和事,这些行为在诗人看来是多余且无意义的。
随后,诗人提及古人对于职责的热爱,以及五音六律对诗人的影响。这里的“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表达了对古代艺术家们对于音乐和文学高度敬重的情怀。
最后,“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诗人提及自己手中的琴,以及想要通过演奏来传唱舜帝的孝道,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紧接着,“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一句,则强调了音乐能够跨越物种,直接触动人的情感,从而实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诗的结尾,“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这里“洗耳”意味着清除杂念,以纯净的心态去聆听。诗人通过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对于音乐纯粹体验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张瞍的期望,即希望他能够以一种新的、更为纯粹的方式来感受和理解音乐。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其对于当时社会嘈杂声音的批判,以及对于古代文化艺术理想的怀念。
梅鋗岭外秦时关,西樵以南皆仙山。
硕人薖轴可望不可到,千岩万壑溪潺湲。
虹桥似宴曾孙处,龙湫即是东瓯路。
台岳飞来一片霞,天窗散作晴空雾。
树树五柳丝,山山丛桂枝。
何期招隐客,但咏归来辞。
白云洞口杳无极,考槃在涧差堪适。
岂为山公高阳池,不知丞相平泉石。
五色清波映凤毛,双栖丹穴齐鹓翼。
于陵可灌,伯成可耕,硕人且蜡樵中屐。
君不见汝南袁夏甫,身却公车步,后人袭汉三公府。
君不见襄阳庞德公,深居鹿门中,有子仕魏诸士宗。
硕人隐矣多寿祉,夏甫德公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