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鋗岭外秦时关,西樵以南皆仙山。
硕人薖轴可望不可到,千岩万壑溪潺湲。
虹桥似宴曾孙处,龙湫即是东瓯路。
台岳飞来一片霞,天窗散作晴空雾。
树树五柳丝,山山丛桂枝。
何期招隐客,但咏归来辞。
白云洞口杳无极,考槃在涧差堪适。
岂为山公高阳池,不知丞相平泉石。
五色清波映凤毛,双栖丹穴齐鹓翼。
于陵可灌,伯成可耕,硕人且蜡樵中屐。
君不见汝南袁夏甫,身却公车步,后人袭汉三公府。
君不见襄阳庞德公,深居鹿门中,有子仕魏诸士宗。
硕人隐矣多寿祉,夏甫德公亦如此。
梅鋗岭外秦时关,西樵以南皆仙山。
硕人薖轴可望不可到,千岩万壑溪潺湲。
虹桥似宴曾孙处,龙湫即是东瓯路。
台岳飞来一片霞,天窗散作晴空雾。
树树五柳丝,山山丛桂枝。
何期招隐客,但咏归来辞。
白云洞口杳无极,考槃在涧差堪适。
岂为山公高阳池,不知丞相平泉石。
五色清波映凤毛,双栖丹穴齐鹓翼。
于陵可灌,伯成可耕,硕人且蜡樵中屐。
君不见汝南袁夏甫,身却公车步,后人袭汉三公府。
君不见襄阳庞德公,深居鹿门中,有子仕魏诸士宗。
硕人隐矣多寿祉,夏甫德公亦如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美好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们所追求的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梅鋗岭”、“西樵”、“千岩万壑”、“虹桥”、“龙湫”、“台岳”等,不仅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也暗示了隐士们所向往的自由与超脱。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隐士们所处的环境,山川壮丽,溪流潺潺,仿佛是人间仙境。而“硕人薖轴可望不可到”一句,则表达了对隐士生活难以触及的向往之情。“千岩万壑溪潺湲”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幽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观。
后半部分则通过“树树五柳丝,山山丛桂枝”这样的描写,将隐士的生活细节融入自然之中,五柳、丛桂等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含了对隐士品格的赞美。接着,“何期招隐客,但咏归来辞”两句,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想象,即隐士们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最后,诗人通过引用历史上的隐士故事,如汝南袁夏甫、襄阳庞德公等,进一步强调了隐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深度,也强化了对隐士精神的颂扬。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几般离索。只有今番恶。塞柳凄,宫槐落。
月明芳草路,人去真珠阁。
问何日、衣香钗影同绡幕。曾寻寒食约。
每共花前酌。事已休,情如昨。
半船红烛冷,一棹青山泊。
凭任取、长安裘马争轻薄。
巾帼娴诗,裙钗解赋,屈指而今能几。
幸合朋簪,可惜判襟容易。
柳腰懒、人定都同,蕉心捲、我宁偏异。
倚东风、针线慵拈。摊书还觉甚无味。
男儿如忆旧雨,一任挥鞭鼓棹,飘然行矣。
各锁深闺,只有梦牵魂系。
愿帘前,燕语休听,惟灯下、鱼书频寄。
待春深、游约西湖,翠眉相对喜。
中年爱书画,益我难纷陈。
谁谓雕虫技,能写天地真。
闭户到万里,何必舟与轮。
平生好山水,登涉劳精神。
读书苦歰口,有如姜桂辛。
掩卷易茫然,何处问前津。
同志不易得,离合有前因。
金尽交自疏,直言易忤人。
无如绘画妙,披之满室春。
心体得畅适,早晚常相亲。
随笔得奇境,入座耳目新。
再拜书与画,真比席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