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与古人对其力量的敬畏。开篇即以“决昆崖”、“咆吼万里触龙门”勾勒出黄河奔腾不息的宏伟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波滔天,尧咨嗟”则透露出诗人对这股力量既敬佩又忧虑的情感。接着,“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表达了古代圣王大禹治水的英明与民众的安居乐业。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一句,通过对洪水之害的描绘,揭示了黄河在历史上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苦难。然而,“其害乃去,茫然风沙”则转换为自然景观的恢复与平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一段,诗人以一个老者的形象出现,他似乎已经迷失在黄河无尽的流淌中,而旁人的劝阻也未能留住他的脚步。这里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相抗衡的悲壮情景。
“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一句,则揭示了老者最终被河水吞没,成为永恒的一部分,而那神秘的长鲸形象则增添了一种超自然的色彩。
最后,“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一段,以一种哀伤的情感回顾老者的命运,其骨骸在水流中悬挂,如同古代乐器般发出凄厉之音,传递出诗人对生命消逝的无限哀痛。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观,更通过对自然力量与人类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