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外慵蝉噪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斜。
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
柳外慵蝉噪晚霞,风床书卷篆烟斜。
凭阑自爱秋容淡,闲数残荷几朵花。
这首《秋晚》由明代诗人黄淑德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忧郁的秋日傍晚景象。
首句“柳外慵蝉噪晚霞”,以慵懒的蝉鸣与绚烂的晚霞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显寂寥的氛围。蝉鸣本是夏日的标志,但在秋晚之时,却显得格外慵懒,仿佛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无奈与哀愁。晚霞则为这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与色彩,但这种温暖中也隐含着即将消逝的意味。
次句“风床书卷篆烟斜”,将场景进一步推进至室内,通过“风床”这一意象,暗示了微风轻拂,似乎连书卷上的篆烟都随之倾斜,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诗意的生活情境。这里的“篆烟”指的是香烟袅袅升起的形态,与“风床”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文人雅趣的空间。
第三句“凭阑自爱秋容淡”,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倚靠栏杆,诗人独自欣赏着秋日的淡雅景色,这份淡然之中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秋色虽淡,却别有一番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最后一句“闲数残荷几朵花”,以“残荷”作为收尾,不仅描绘了秋末时节荷塘的景象,更寓意着生命的衰败与终结。然而,“闲数”二字却赋予了这一场景以闲适与从容,仿佛在面对生命的变化时,也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从中寻找美与希望。
整体而言,《秋晚》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季节更替时的复杂情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傍晚的美丽景色,更蕴含了对时间、生命、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闻道西亭偶独登,怅然怀我未忘情。
新花自向游人笑,啼鸟犹为旧日声。
因拂醉题诗句在,应怜手种树阴成。
须知别后无由到,莫厌频携野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