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路明知步步中,穿松钟识出花宫。
峰姿峭茜四邻接,塔影玲珑八面通。
震泽远凭镜呈白,云窗小坐篆消红。
静观何物名今昔,行漏依然丁复东。
熟路明知步步中,穿松钟识出花宫。
峰姿峭茜四邻接,塔影玲珑八面通。
震泽远凭镜呈白,云窗小坐篆消红。
静观何物名今昔,行漏依然丁复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灵岩山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景之美和内心的宁静。首联“熟路明知步步中,穿松钟识出花宫”写出了作者对山路的熟悉,穿行于松林间,仿佛能听到钟声指引着通往花宫的道路,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和谐的氛围。
颔联“峰姿峭茜四邻接,塔影玲珑八面通”进一步描绘了山峰与塔影的壮丽景象,山峰峭立,四周相连,塔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致,透过八个方向的光线,展现出一种立体而深远的空间感。
颈联“震泽远凭镜呈白,云窗小坐篆消红”则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远处的震泽(太湖)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洁白,云窗之下的篆字(可能指刻在石上的文字)在红日的映照下逐渐消融,这一画面既宏大又富有诗意,展现了自然与时间的交融。
尾联“静观何物名今昔,行漏依然丁复东”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无论古今如何变迁,时间的流逝却始终如一,通过“行漏”(古代计时工具)的比喻,强调了时间的恒常性和不可逆转性,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山水与哲学思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