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宝鉴贻开叔》
《宝鉴贻开叔》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流尘集宝鉴,尘昏鉴不昏。

纤泥落清水,泥浑非水浑。

人能辨二物,相与自忘言。

二物不能辨,悠悠何足论。

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

(0)
翻译
尘埃聚集在珍贵的镜子上,虽然镜子被灰尘覆盖,但它本身并不因此而变得模糊。
即使细微的泥土落入清澈的水中,泥土的浑浊并不会让水也变得浑浊。
人能够分辨这两者,相互之间无需多言就能理解。
如果连这两种事物都辨别不清,那么讨论又有何意义呢?
不要为了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放弃内心的平静,反而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注释
流尘:灰尘。
集:聚集。
宝鉴:珍贵的镜子。
尘昏:被灰尘覆盖。
鉴不昏:镜子本身并未变模糊。
纤泥:细微的泥土。
落:落入。
清水:清澈的水。
泥浑:泥土的浑浊。
水浑:水变浑浊。
人能辨二物:人能区分两者。
相与:相互。
忘言:无需多言。
二物不能辨:无法辨别两者。
悠悠:长久、无尽。
何足论:有什么好讨论的。
无为:不要做。
舍其内:放弃内心。
逐外:追逐外在。
取烦冤:带来烦恼。
鉴赏

这首诗深含哲理,意在比喻人心与世事的辨识。宝鉴不昏指人心本净,流尘易污却不影响其本质;清水不浑则形象地描绘了真理不会因泥沙而混浊。诗中的“二物”泛指世间万物,人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往往忽略了自身与他物的关系。最后两句“无为舍其内,逐外取烦冤”,则是告诫人们应无所作为,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因为那只会带来烦恼和纠缠。

司马光这首诗通过宝鉴与清水的比喻,劝勉人们寻找心灵的纯净和本真的智慧,不为世俗所扰。其意境深邃,寓意丰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壬子冬日买小舟入肄水访苏峨月明府时署中产灵芝三本·其一

三年治绩蔚炎州,如月高明碧汉流。

驯雉绕庭尊曩史,灵芝呈瑞见天庥。

洗除尘滓人难似,禀得纯和道易求。

况有董帷惊太乙,还从经术傲中牟。

(0)

再过宝积寺

又爱新泉试好茶,重寻卓锡破烟霞。

千株春树半红绿,一径山云绝正斜。

平水远看吞暮磬,微阳乍出见人家。

主人相款馀清论,石磴风甜闻落花。

(0)

程周量擢民部·其一

当秋几度望京云,落叶江头影自分。

乞食少因惭此道,阅人多更转怀君。

玉河夜雪宜官酒,秘苑奇书领异闻。

静把此心供献替,词坛谁与论鸿文。

(0)

莫炯心走都门三载谒诠部考选得官归琼海过别诗以送之且讯诸社好·其二

曾开白社向琼台,好友如林共茗杯。

永岁独悬沧海月,多时空折岭头梅。

閒敲玉磬催晨梵,静数金风动律灰。

渐去流光头渐白,送君心事独徘徊。

(0)

予欲登飞来寺顶至半山亭怯风不能行不挂超汉自显三子掖之而下

空山高望石磷磷,短杖支离已怆神。

衰去久知非一日,病来犹仗汝三人。

猿声空落枫枝冷,草阁斜悬霜气新。

假我廿年完底事,莫教辜负翠屏春。

(0)

凤城归舟次石壁逢罗守阃学制野泊苶话

春波明媚客途宽,忽得相逢野泊难。

看鬓有谁怜老衲,问年无计惜穷官。

閒云远远侵茶绿,春草茸茸着雾寒。

吟尽奚囊好诗句,黄昏长薄散金盘。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张乔 魏学洢 李若水 张伯端 徐玑 裘万顷 柳亚子 叶恭绰 胡曾 朱庆馀 赵师秀 王勃 熊琏 李频 韩翃 于右任 徐鹿卿 史达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