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丛丛拥危壑,绿树团团扶曲阁。
幽人睡起漱寒泉,坐看一林山雨落。
岩前火气杂芝朮,涧下苔痕乱猿鹤。
自怜尘土满衣衫,欲解从君今尚莫。
青峰丛丛拥危壑,绿树团团扶曲阁。
幽人睡起漱寒泉,坐看一林山雨落。
岩前火气杂芝朮,涧下苔痕乱猿鹤。
自怜尘土满衣衫,欲解从君今尚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的生活环境和心境。开篇两句“青峰丛丛拥危壑,绿树团团扶曲阁”通过对山峰和树木的形象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又险峻的自然景观,传递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氛围。接着,“幽人睡起漱寒泉,坐看一林山雨落”则从人物活动入手,展现了隐者清晨起床后洗脸的场景,以及他静坐观赏山中雨景的情趣。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生活情境,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
“岩前火气杂芝朮,涧下苔痕乱猿鹤”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隐者居所的环境特点。岩前的火可能是指厨房或其他生活用火,而“杂芝朮”则表明这里生长着各种野草;“涧下苔痕乱猿鹤”则形象地描述了山涧中的苔藓和飞跳的猿鹤,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动静结合的画面。
最后,“自怜尘土满衣衫,欲解从君今尚莫”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自我怜悯以及对外界联系的渴望。虽然身处尘世之外,但心中仍有牵挂和不舍,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也正是人性的复杂所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隐者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世俗的留恋,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幽远的山水田园诗。
貌得高林数竿竹,春雨淋漓饱新沃。
娟娟净洗断尘埃,彷佛蓝田迸苍玉。
挂壁悠然坐独看,顿令六月生昼寒。
会贪馀荫遍寰宇,忽遣烦郁成欢娱。
竹里参差一拳石,相倚年年度朝夕。
冰霜不改岁寒心,老去孤臣抱忠赤。
太常写此遗君家,不是寻常桃李花。
邛枝剪掷澄潭下,回首风雷老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