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书徵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
张良本为韩仇出,黄石特因汉祚来。
太守枉劳阶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
床头一卷春秋笔,斧钺胸中独自裁。
皇帝书徵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
张良本为韩仇出,黄石特因汉祚来。
太守枉劳阶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
床头一卷春秋笔,斧钺胸中独自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秀才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诗中“皇帝书徵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两句表明尽管受到皇帝的征召,但这位老秀才却因疲惫或不满而懒于动笔,未能及时作出回应。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某种批判态度,或许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张良本为韩仇出,黄石特因汉祚来”两句则引入了历史典故。张良是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以智慧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黄石公即黄石公孙绰,是东汉时期的隐者,因避乱而隐居,后被汉光武帝征召出山。这两位人物都有着不凡的经历和深远的影响力。诗人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引入,或许是在表达自己对现实中的某种无奈或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太守枉劳阶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两句则描绘了一位地方官员——太守在阶下行礼的情景,而使臣却空手而归。这里可能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讽刺或批评,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
“床头一卷春秋笔,斧钺胸中独自裁”两句则展示了老秀才私下的学问和内心世界。他虽未能在公众场合中发挥,但在个人空间里依旧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自己的判断标准。这里的“春秋笔”指的是《春秋》这部经典,象征着儒家道德规范;而“斧钺胸中独自裁”则表明诗人内心深处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不随波逐流。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公众生活与个人世界之间的差异,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善恶由人作,修心勿乱为。
邪求无实事,如影定相随。
妄想终成伪,行贪未可知。
天生分异等,道德立尊卑。
日月须明照,声文垂大教。
非言患不及,长顺归仁考。
志广来遐迩,忠臣持节操。
腥膻戎自伏,洞达总机要。
遂性减予忧,玄门境象幽。
躬躬勤政理,化被遍恩流。
省己光阴速,一春度一秋。
输他闲取静,每藉更温柔。
智者审详意,聋听如梦寐。
玄穹平覆载,种种乾坤惠。
烦恼深无岸,量宽苞天地。
眼前一切类,孰非孰为是。
六铢衣细,一叶舟轻,黄芦堪笑浮槎。
何处汀洲,云澜锦浪无涯。
秋姿澹凝水色,艳真香、不染春华。
笑归去,傍金波开户,翠屋为家。
回施红妆青镜,与一川平绿,五月晴霞。
赪玉杯中,西风不到窗纱。
端的旧莲深薏,料采菱、新曲羞夸。
秋潋滟,对年年、人胜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