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由人作,修心勿乱为。
邪求无实事,如影定相随。
妄想终成伪,行贪未可知。
天生分异等,道德立尊卑。
日月须明照,声文垂大教。
非言患不及,长顺归仁考。
志广来遐迩,忠臣持节操。
腥膻戎自伏,洞达总机要。
遂性减予忧,玄门境象幽。
躬躬勤政理,化被遍恩流。
省己光阴速,一春度一秋。
输他闲取静,每藉更温柔。
智者审详意,聋听如梦寐。
玄穹平覆载,种种乾坤惠。
烦恼深无岸,量宽苞天地。
眼前一切类,孰非孰为是。
善恶由人作,修心勿乱为。
邪求无实事,如影定相随。
妄想终成伪,行贪未可知。
天生分异等,道德立尊卑。
日月须明照,声文垂大教。
非言患不及,长顺归仁考。
志广来遐迩,忠臣持节操。
腥膻戎自伏,洞达总机要。
遂性减予忧,玄门境象幽。
躬躬勤政理,化被遍恩流。
省己光阴速,一春度一秋。
输他闲取静,每藉更温柔。
智者审详意,聋听如梦寐。
玄穹平覆载,种种乾坤惠。
烦恼深无岸,量宽苞天地。
眼前一切类,孰非孰为是。
这首诗名为《缘识》其十六,出自宋代文学家赵炅之手。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善恶、心性修为以及道德尊卑的深刻思考。
"善恶由人作,修心勿乱为。" 这两句点明了人生的根本,即善与恶的选择和行为来自个人的内心,而修养这一心灵之本则需避免杂念纷扰,以保持其纯净不染。这是诗人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期许。
"邪求无实事,如影定相随。妄想终成伪,行贪未可知。" 这几句则揭示了世间虚幻之物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关系。那些不切实际的追求如同阴影般紧跟不舍,而心中所萌生的虚幻思想最终只会导致迷失本性,贪婪无餮却难以自知。
"天生分异等,道德立尊卑。日月须明照,声文垂大教。非言患不及,长顺归仁考。" 这段落中,诗人提出了天赋的不同与道德层次的建立,以及自然界如日月般明亮之物所象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他同时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即使沉默也不应妨碍对仁德的追求。
"志广来遐迩,忠臣持节操。腥膻戎自伏,洞达总机要。遂性减予忧,玄门境象幽。" 这一部分展现了诗人对于宽广志向、忠诚守节以及内心的深邃理解。在这里,他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
接下来的几句"躬躬勤政理,化被遍恩流。省己光阴速,一春度一秋。输他闲取静,每藉更温柔。智者审详意,聋听如梦寐。玄穹平覆载,种种乾坤惠。" 描述了诗人对于治理国家的勤勉态度、对待下人的恩泽广泛,以及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他提倡在闲静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并且呼吁智者须审慎思考,尽管外界喧嚣,但内心应如梦境般平静。同时,他强调了宇宙间万物平等得以庇护和养育。
最后两句"烦恼深无岸,量宽苞天地。眼前一切类,孰非孰为是。" 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世间烦恼深重却难以触及边际的感慨,以及面对天地万物时所展现出的包容与接纳之心。在诗人看来,无论眼前呈现何种景象,都是自然而然、无需多做评判。
总体来说,这首《缘识》其十六是一首融合了哲理思考和对生命深刻感悟的诗作。通过对于善恶、修心、道德尊卑等主题的探讨,赵炅在诗中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
太守风流,何人似、金华仙伯。
试看取、珠篇玉句,银钩铁画。
叶叶柳眉齐抹翠,梢梢花脸争匀白。
比池塘、春草梦来诗,尤奇绝。胸中有,蛾眉月。
笔头带,蓬□雪。笑归来万里,不登金阙。
鹿瑞堂前冬日暖,螺山江上春波阔。
但伤时、一念不能休,添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