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蛾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蛾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这首《高阳台·其三》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描绘元宵节后景色与情感的小令。词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过后的夜晚景象,以及词人的情感变化。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描绘了夜幕降临,星星消失在桥头,街头的尘埃也渐渐收敛,暗示着节日的热闹已过。"天公还把春饶",词人借天公之手,表达春天并未因元宵节结束而离去,反而更加丰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描绘了桂花月色下的黄昏,金黄色的柳枝随风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相逢小曲方嫌冷",词人感到即使是在欢歌笑语中,也似乎少了往日的热闹,流露出淡淡的失落。
"便暖薰、珠络香飘",通过香气的弥漫,烘托出节日余温,但又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消逝。"隔岁芳期,枉费囊绡",表达了对去年元宵佳节未能珍惜的遗憾。
下片转向词人的内心世界,"人情终似蛾儿舞",比喻人情如飞蛾扑火般短暂易逝。"怎比初描",暗示着美好的回忆无法替代现实的冷落。"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通过马儿的嘶鸣,勾起对往昔出游的回忆。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借残烛微光映照樱桃,虽微弱但仍带来一丝喜悦。"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词人借酒浇愁,已经忘记是元宵节,误以为是花朝节(古代农历二月十二日,又称花神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记忆的追寻。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元宵节后词人对过去欢乐的怀念和对当下寂寞的感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深度。
凭高怀古思悠悠,遥想骑驴白下游。
不是龙眠图画里,如今亲到蒋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