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如此,住为佳耳。未到飘绵,已经蘸水。
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
微觉东风大。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
柳色如此,住为佳耳。未到飘绵,已经蘸水。
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
微觉东风大。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柳树初绿、女子弹筝、春风轻拂、麝香入梦等场景,充满了浓厚的春意和淡淡的哀愁。
首先,词中“柳色如此,住为佳耳。未到飘绵,已经蘸水。”一句,通过描绘柳树初绿,还未到柳絮飘飞之时,就已经沾湿了水面的情景,巧妙地捕捉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情感的微妙变化。
接着,“隔巷赵女弹筝,没心情。”这一句,通过描写远处巷子里传来的筝声,以及弹筝女子似乎没有心情弹奏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波动。
“博山熏彀沈香火,衫儿亸。”则进一步渲染了室内环境的温馨与慵懒,博山炉中燃烧着沉香,香气弥漫,女子的衣衫轻轻垂下,营造出一种闲适而略带慵懒的生活气息。
“微觉东风大。麝衾梦醒,惊问还是寒宵,是春朝。”最后,词人通过感受到微风吹动,从梦境中醒来,疑惑自己是在寒冷的夜晚还是温暖的春天,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感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状态,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人物内心的微妙波动,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好而又稍纵即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悟。
迢递策敝车,言寻稚川子。
风雨何凄其,荡然涤尘滓。
濛濛山下云,泠泠峡中水。
云水幽以深,径路凭谁指。
丹灶突无烟,白石徒齿齿。
至今不可攀,邈焉怀斯理。
我家西山阳,许令实同里。
玄都计非遥,赤县更伊迩。
冲举遽难期,沈沦恒自耻。
孺子傥可言,请为公纳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