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春来风雨恶,大浪小浪江中作。
一苇之航何足云,荡漾中流几飘泊。
人鲊瓮,鬼门关,下隔深渊咫尺间。
饥蛟食人骨如山,公无渡河当早还。
江上春来风雨恶,大浪小浪江中作。
一苇之航何足云,荡漾中流几飘泊。
人鲊瓮,鬼门关,下隔深渊咫尺间。
饥蛟食人骨如山,公无渡河当早还。
这首明代诗人詹同的《公无渡河》描绘了江上春日风雨交加的险恶景象。首句“江上春来风雨恶”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环境的恶劣,紧接着“大浪小浪江中作”进一步渲染波涛汹涌的动态画面。诗人以“一苇之航何足云”表达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一叶扁舟也显得微不足道,暗示了航行的艰难和不确定性。
“荡漾中流几飘泊”进一步强调了船只在风浪中的摇摆不定,以及诗人自身的漂泊感。“人鲊瓮,鬼门关”运用比喻,将江面比作险恶的人间地狱,暗示渡河如同踏入生死边缘。“下隔深渊咫尺间”形象地描绘了危险的临近,让人感到窒息。
最后两句“饥蛟食人骨如山,公无渡河当早还”则通过饥饿的蛟龙吞噬人骨的恐怖场景,警告主人公不要冒险过河,应当及时返回,表达了对安全的深深忧虑。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警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