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兢兢似履冰,得閒何处不输僧。
青山未有投閒地,我亦僧边寄一灯。
世路兢兢似履冰,得閒何处不输僧。
青山未有投閒地,我亦僧边寄一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龏在宋代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诗中以“世路兢兢似履冰”开篇,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路的谨慎与不安,如同走在薄冰之上,充满了不确定与风险。接着,“得閒何处不输僧”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但又感叹于忙碌与世俗的束缚,即便是短暂的闲暇时光,也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牵绊,仿佛连僧侣的生活也难以完全融入。
“青山未有投閒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感。青山绿水本是自然界的宁静之地,象征着理想中的避世之所,然而诗人却找不到真正可以放下一切、彻底归隐的净土。最后一句“我亦僧边寄一灯”,则表达了诗人虽然无法完全遁入空门,但依然在僧侣身边寻找心灵的寄托,借一盏灯的微光,照亮内心的迷茫与寻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在世俗与超脱之间挣扎的复杂心境。
独漉复独漉,水深泥更浊。
水深终见底,泥浊不见石。
翩翩者凫鸟,引子游水湄。
我岂无矰缴,怅然为尔悲。
南山有乔木,北山有梓树。
此物本无情,俯仰如有度。
罗帏空堂上,尘暗蛛丝绕。
倚门久踟蹰,慷慨不可道。
床头龙鳞剑,中夜跃鞘频。
父雠不及报,空愧七尺身。
斑斑深山虎,白日下林麓。
岂敢避生狞,人能食其肉。
孔圣在陈日,行橐枵然空。
由也虽愠色,君子当固穷。
灵公问不答,一去难牢笼。
春秋明王道,周南存国风。
笔削示来世,斯文代天工。
及门三千徒,尽若麻中蓬。
其功过尧舜,万古谁能同。
吾生恨独晚,束脩谅难从。
私淑诵其书,拳拳仰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