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笔端侔造化,妙岁清名满天下。
久知富贵等浮云,已悟世情同啖蔗。
置居阳羡山水妍,湔涤埃尘聊税驾。
岂知地主无所容,天地虽宽如传舍。
一朝焚券还其居,意气不迫愈閒暇。
年深此事竟莫传,欲纪诗篇愧陶谢。
先生祠堂幽且深,今人那识古人心。
但把丹铅较形似,满廊遗像成儿戏。
先生笔端侔造化,妙岁清名满天下。
久知富贵等浮云,已悟世情同啖蔗。
置居阳羡山水妍,湔涤埃尘聊税驾。
岂知地主无所容,天地虽宽如传舍。
一朝焚券还其居,意气不迫愈閒暇。
年深此事竟莫传,欲纪诗篇愧陶谢。
先生祠堂幽且深,今人那识古人心。
但把丹铅较形似,满廊遗像成儿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张侃所作,题为《东坡祠》,通过描绘对苏轼(东坡)的崇敬与缅怀,展现了诗人对于苏轼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诗中首先赞扬了苏轼的才华横溢,如同大自然本身一样,他的名声在年轻时便已遍及天下。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苏轼超脱世俗、看淡功名利禄的态度的钦佩,认为富贵如同浮云,世情如同品尝甘蔗,甜而短暂。苏轼选择隐居于宜兴(阳羡),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美,这种生活态度让诗人深感敬仰。
然而,好景不长,苏轼最终因债务问题被迫离开,但他并未因此而急躁或忧虑,反而更加闲适自在。诗人在感叹苏轼事迹难以流传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苏轼的敬仰之情,甚至自愧不如陶渊明和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无法完全捕捉和表达苏轼的精神风貌。
最后,诗人指出苏轼祠堂的幽静与深邃,暗示了苏轼精神的深远影响,即便在后世,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苏轼的真正心声,但诗人的意图在于通过描绘苏轼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位伟大文人的独特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生平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林子勇报国,太华欲力擘。
吾尝叹其材,浮海中巨舶。
向来固不用,今用犹迫迮。
比兴柑累累,霜饱实未摘。
不使供王羞,何异弃道侧。
山东一百郡,风气久限隔。
子如又思归,殊勋定谁册。
孝哉狄梁公,伫立望云白。
亲舍岂不念,王事正求索。
前闻献果馀,手饷怀橘客。
虽非木奴千,殆过庭实百。
两公相亲意,初不主殽核。
当于古人求,未可度以臆。
如我乃无用,甘作下惠阨。
古人足礼义,情动形于言。
四始虽不同,如委出一源。
朅从此道废,根浅枝叶烦。
众作日以工,大本日以谖。
君欲继前修,要当养其原。
第令思无邪,庶几三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