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帘不散水沈烟,屏后金钗拥绛莲。
寒入琵琶双手涩,强邀明月在灯前。
湘帘不散水沈烟,屏后金钗拥绛莲。
寒入琵琶双手涩,强邀明月在灯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闺女子在元宵佳节独自赏灯的情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淡淡的哀愁。
首句“湘帘不散水沈烟”,以湘帘比喻女子的闺房,水沈烟则象征着室内焚香的袅袅香气,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湘帘未散,暗示了女子内心的思绪难以平复,香烟缭绕,仿佛是她情感的寄托。
次句“屏后金钗拥绛莲”,通过描绘女子头上的金钗和身着的绛红色衣裳,展现了她的美丽与娇羞。金钗是古代女子常用的饰品,象征着富贵与雅致;绛莲则是鲜艳的花朵,寓意着青春与活力。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外貌,也暗示了她内心的活泼与渴望。
第三句“寒入琵琶双手涩”,将女子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常与思乡、怀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女子的手因情感波动而变得迟钝,寒意不仅指季节的寒冷,更暗喻了她内心的凄凉与无助。这一句通过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在节日里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一句“强邀明月在灯前”,女子试图通过邀请明月来陪伴自己,以缓解心中的寂寞。明月象征着永恒与清冷,与女子的内心世界相呼应。然而,“强邀”二字透露出女子的无奈与勉强,她虽然努力寻找慰藉,但内心的孤独感依然难以消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元宵佳节中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
周览穷水国,岁月屡徂迁。
凭高一以眺,心事故依然。
南天足梅雨,草树何芊芊。
幽蝉鸣我侧,鹳鹭飞我前。
茅茨与竹瓦,参差傍野田。
黍稌力未苏,苍莽起疏烟。
岂繄憔悴感,永念膏泽偏。
抚已惭旷职,劭农忆昔年。
敛旆还城邑,耄稚拥郊廛。
何以解其愠,南风寄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