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中通过对“是非”和“善恶”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于品德高尚、公正无私的尊崇,以及对于名实相符、言行一致的期待。
诗人首先提出,对于仁义的评价不能没有标准和依据。然后指出,如果仅凭空谈“是非”而不顾及道德的实质,那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那些只会附和他人的正面意见的人,实际上是在损害真正的品行。
接着,诗中提到了“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这里的“感麟翁”指的是能够辨别真伪、善恶的人,而“分锱铢”则形容极其精细的区分能力。诗人通过这两句强调了对品德的严格审视和判断。
在随后的几句中,苏轼提及“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这里的“刘君”可能指的是某位品行高洁、家族教育良好的官员。通过这一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种家庭传统和个人修养的赞赏。
紧接着,“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两句,则是说诗人借用古代的事例来批评现实,通过历史的镜鉴来警示时人。这里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这两句,用了明亮的大镜子比喻能够照出真相的能力,而“百陋逢一姝”则形容在众多不良之中难以寻找到一个纯洁的人。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强调了对品行纯正和公正评价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句,“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这里用了鹤立于沼泽之上,高视远瞩,不为周围乌烟瘴气所扰的形象,来比喻那些能够超然物外、不受世俗污染的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高洁品格的赞美。
最后,“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两句,是指建立一个以“是非”为名的堂宇,而自诩其行为光明正大。这里实际上是在强调对言行一致、真诚不欺的重视。
诗中末尾,“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表达了对于那些公认的好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自己与这些好人之间距离感的反思。而“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则是希望将这番对话置于身边,以提醒自己时常思考这份品德和真诚。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是非”的讨论,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品行高尚者的尊崇。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名实相符、言行一致的重视,以及对于社会公正和个人品格的深刻思考。
天迥楼高,日长院静,琴声幽咽。
昵昵恩情,切切言语,似伤离别。
子期何处,漫高山流水,又逐新声彻。
仿佛江上移舟,听琵琶凄切。休说。
春寒料峭,夜来花柳,弄风摇雪。
大错因谁,算不翅六州铁。
波下双鱼,云中乘雁,嗣音无计,空叹初谋拙。
但愿相逢,同心再绾重结。
篙师且缓莫予催,老眼逢君喜暂开。
相与未成招隐什,分携宜尽送行杯。
谁令急景堂堂去,我为佳人得得来。
万壑千岩终欲遍,归欤清梦转幽哉。
熊轼朱轓照野明,知君今赴象山行。
荣观共作叹嗟语,静念独伤离别情。
畏景逼人才数日,脩涂计此始三程。
至时应在中元后,好寄双鱼慰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