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
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
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
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时的哀愁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开篇“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写出了人群聚集但却无言以对,情意已经倾泻而出。这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触。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则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过往繁华生活的厌倦,而愿意接受简朴甚至艰苦的环境,这里可能隐含着对世事的超脱和逃避之情。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中,“短棹”指的是夕阳下的树影,诗人借此表达了行走在归途中的哀愁,而“长亭如别情”则更深化了离别的感伤,好像每一个停留的地方都承载着无法释怀的情感。
最后,“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中,羌管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诗人在听到这声音时,不由得回头凝望,这种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愁绪的流露,而“拍拍”的节奏仿佛也跟随着心中的哀愁逐渐生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日常物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别之情,以及对于过去生活的反思与超脱。
雾里凝眸,遥指点、青攒红簇。
浑不识、匡山远近,庐山面目。
峡口双龙波底吼,峰前五老云中矗。
羡此间、风景异人间,康王谷。停游屐,溪桥熟。
漾帆影,春江绿。爱莲花岭下,堪留信宿。
王粲新添怀古句,步兵不作穷途哭。
待船头、冷月向东升,吹黄竹。
一行雁影分飞骤,匆匆又催归棹。
画里看山,溪边得句,此去秋光应好。离多会少。
将怨雨愁云,做成怀抱。
小住为佳,北堂双鬓已垂老。刀环归计尚杳。
对花开姊妹,离梦频绕。
集号联珠,诗工咏絮,料理浮名须早。牵衣未了。
但泪湿罗襟,我心如捣。蓦地回头,夕阳迷古道。
绣床昼永杨花卷,金炉暗消香篆。
燕影低帘,莺声绕树,睡起绿窗人懒。沉沉深院。
乍困倚熏笼,戏拈斑管。
半响凝思,素绡闲向晚风展。
梅寒竹瘦菊淡,幽怀无著处,聊寄湘畹。
浅晕微烘,纤豪侧吮,忘把口脂痕染。风欹雨偃。
似空谷幽人,这回重见。潇洒灵韵,楚江春正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