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石头行路滑,归来那爱驹儿踏,言下百骸俱拨撒。
无剩法,灵然昼夜光通达。
古寺天寒还恶发,夜将木佛齐烧杀,炙背横眠真快活。
憨抹挞,从教院主无须发。
不怕石头行路滑,归来那爱驹儿踏,言下百骸俱拨撒。
无剩法,灵然昼夜光通达。
古寺天寒还恶发,夜将木佛齐烧杀,炙背横眠真快活。
憨抹挞,从教院主无须发。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的《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系列中的第二首,题为“丹霞”。诗人以渔父的口吻,描述了对古代高僧修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诗中,“不怕石头行路滑”象征着修行者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坚韧不拔,即使道路艰难,也能稳步前行。“归来那爱驹儿踏”可能暗指修行者回归内心,不再追求世俗的享乐,即使是马驹般的轻盈也无需留恋。“言下百骸俱拨撒”则表达了言语间的智慧能触动人心,让人顿悟解脱。
“无剩法,灵然昼夜光通达”意味着真正的佛法无边,能够照亮修行者的内心,不分昼夜。“古寺天寒还恶发”描绘出古寺环境的清冷,但即便如此,修行者依然能克服恶劣条件。“夜将木佛齐烧杀,炙背横眠真快活”看似荒诞,实则寓言般地表达出修行者超越物质束缚,享受心灵宁静的快乐。
最后两句“憨抹挞,从教院主无须发”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说修行者如此投入,连寺庙主持都因之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头发,形象地刻画出修行者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渔父的口吻,展现了古代僧人对修行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语言质朴生动,富有哲理。
进多龃龉退为安,未省乘轩胜抱关。
半世青衫贫为禄,新秋明镜老催颜。
纷纷江上风吹叶,漠漠淮南雨暗山。
欲和佳篇寄相忆,韵严词峭不容攀。
南来济济多俊良,声问逸发推周郎。
词场较艺一战捷,笔阵独扫千人强。
烱然眉目行且贵,骥足万里看腾骧。
吟诗作赋不媚俗,期与往者同芬芳。
断璋残璧忽我赠,把玩溢目惊辉光。
自嗟行李久萧瑟,安得置之云锦囊。
又闻跨马欲过我,此意想君非渺茫。
山中草木最宜夏,雨馀一一含幽香。
雏莺乳燕学飞舞,叶底哑咤调圆吭。
阑干笋蕨虽已老,璀错梅杏犹可尝。
阴崖碧洞不受暑,谷风习习吹衣凉。
提携为子扫盘石,谈笑共坐莓苔苍。
宣毫越楮须盛载,吟取佳句还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