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搀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搀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南奔书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这两句描绘出夜晚的寂静与诗人的孤独感慨,他在空旷的夜晚中吟唱着歌曲,但没有人能够陪伴,只有白石作伴。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臣良将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宁戚和陈平都是古代忠诚的大臣,他们的事迹被诗人用来寄托自己的忠贞之志。
"搀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这两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战乱的忧虑和不满。河洛指的是黄河与洛水一带,是古代中国的心脏地带;鸿沟则是秦朝所修,以防御匈奴的长城。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频繁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困惑之情,历数指的是时间的推移,云雷则象征着战争与动荡。
接下来的几句“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描绘了宫廷中的繁华景象,但这种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权谋和变数。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斗争的厌倦,以及对国家分裂、军队背叛的忧虑和失望。
随后的几句“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则描绘了战争中将士们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及其短暂的聚集与迅速的分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这几句通过对舟船和城墙上的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战争的惨烈与无常,以及诗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下面的“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则是对战乱局势的直接抒情,南北两方的战事如同星辰一般无法预测,无边无际。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这几句中,诗人通过对宝马和长虹(彩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光辉事物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拨乱反正,恢复安宁。
最后,“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则是对历史上战争频发、国家动荡局势的总结,而“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得到英明君主恩泽的感激,以及希望能够效仿古代圣王的美好愿望。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这几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表达了自己跨越长江、发誓要流芳百世的决心,以及对恢复中原安宁的坚定志向,同时也透露出对于战争和动荡无法重复叙述的悲哀。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李白作为一名士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情感上的波折。
未上十八滩,无雷长震荡。
入滩挟暮雨,不闻雷在上。
喧豗壁立中,万险集奔浪。
溪声与篙力,莫敌孤蓬壮。
上滩如上山,悬流陡寻丈。
轻帆平掠波,燕尾游丝飏。
平生慕远游,此行多感怆。
悠悠东南流,英雄日凋丧。
文沙沉雁字,奇峰捲龙状。
回首鱼梁城,山鬼窥乘障。
滩寒短蓑冷,添衣禦秋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