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柳条边,画得新眉不敢怜。
寂寂流萤人去尽,花前细语拜婵娟。
春光无限柳条边,画得新眉不敢怜。
寂寂流萤人去尽,花前细语拜婵娟。
这首诗《拜新月》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月下的一幕场景,充满了诗意与情感。
首句“春光无限柳条边”,以“春光”开篇,点明季节,同时“无限”二字强调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勃勃,而“柳条边”则暗示了地点,即在柳树围绕的河边或湖畔,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
次句“画得新眉不敢怜”,巧妙地将女子描眉比作画眉,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这里的“新眉”不仅指女子刚画好的眉毛,也暗喻女子的美丽与娇羞。而“不敢怜”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可能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可能是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或某种不确定的未来的担忧。
第三句“寂寂流萤人去尽”,描绘了一幅夜晚寂静的景象,流萤(萤火虫)在空中闪烁,周围的人已离去,营造出一种空旷而略带寂寞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对比“流萤”的活跃与“人去尽”的寂静,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最后一句“花前细语拜婵娟”,将场景推向高潮。女子在花前轻声细语,仿佛在向月亮(婵娟)表达敬意或祈愿。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细腻,也寄托了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想象的春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我去家日,温风临绪春。
兹还大火中,草木浩发新。
念昔罹兵来,庐井屡摧湮。
琴书委泥潦,桑果荡为薪。
悄无鸡犬喧,焉得晤旧邻。
人生岂无营,返故各有因。
譬彼南飞鸟,恋巢心所亲。
永怀事栖止,此里俗固淳。
言笑抚弱子,息偃谢朝绅。
谁为物外婴,而使忧患臻。
天道谅不远,吾行当力遵。
所欣檐间雀,不厌今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