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杪秋风鸣飒飒,环步空亭日千匝。
忽迂征辔入衡门,共看霜轮上云叶。
紫烟收尽拟阶升,白露漙空欣手接。
何须清酌浣枯肠,自觉爽气滋双颊。
可怜末路竞牛毛,不悟劳生寄蚊睫。
向非霸处务功成,争得盟时遭智劫。
西山君故有风期,我亦从今理归楫。
木杪秋风鸣飒飒,环步空亭日千匝。
忽迂征辔入衡门,共看霜轮上云叶。
紫烟收尽拟阶升,白露漙空欣手接。
何须清酌浣枯肠,自觉爽气滋双颊。
可怜末路竞牛毛,不悟劳生寄蚊睫。
向非霸处务功成,争得盟时遭智劫。
西山君故有风期,我亦从今理归楫。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漫步于空旷的亭台之间,感受着秋风的飒飒声,以及日光在周围环绕的景象。随后,诗人忽然改变行进方向,进入衡门之内,与他人一同欣赏那轮霜月映照在云叶之上的美景。诗中提到紫烟散尽后,阶石显得更加清晰,白露在空中凝聚,触手可及。诗人感叹,无需通过饮酒来洗涤枯萎的心肠,自然的清爽之气已经滋润了他的脸颊。
接着,诗人以“末路”和“牛毛”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了对劳碌一生的感慨。他反思,如果不是为了追求功名而努力,或许就不会遭遇智者的考验与挑战。最后,诗人提到西山君(可能象征某种理想或力量)有着自己的风范,自己也从这一刻起,开始规划回归的航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结合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