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
继天爰立长,安民乃树君。
其明广如日,其泽厚如云。
惟昔我文祖,拨乱拒讴歌。
三分未抚运,八百不陵河。
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
风尘行息警,江海欲无波。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
继天爰立长,安民乃树君。
其明广如日,其泽厚如云。
惟昔我文祖,拨乱拒讴歌。
三分未抚运,八百不陵河。
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
风尘行息警,江海欲无波。
这段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庾信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崇高的意境。
首先,“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这两句诗描绘了宇宙初开的情景,体现了古人对于世界起源的想象。这里的“气”指的是原始的物质或能量,而“清浊”的区别则代表了天地万物的不同属性和层次。
接着,“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这两句展现了宇宙秩序的建立,其中“三才”通常指天、地、人,而“六位”可能是指宇宙中的六个方向或六个基本元素。这里强调的是世界秩序的初步形成和规则的确立。
“继天爰立长,安民乃树君。”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君主角色和职责的认识。“继天”意指承续天意,“爰立长”是建立恒久的王权,而“安民乃树君”则强调了君主安定民心、树立典范的重要性。
“其明广如日, 其泽厚如云。”这两句诗用太阳和云作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君主光辉普照和恩泽深远的美德。
接下来的“惟昔我文祖,拨乱拒讴歌。三分未抚运,八百不陵河。”则是对历史上的贤君或圣祖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那些能够治理国家、安定民心的伟大人物的怀念。
最后,“礼敷天下信,乐正神人和。风尘行息警,江海欲无波。”这几句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其中“礼”代表着规范与礼仪的重要性,“乐”则象征着和谐与美好的情感状态。而“风尘行息警”和“江海欲无波”则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外界安宁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段诗文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华丽的辞藻,展现了一位文学家的高远志向和审美追求。
神龟曾出洛,凤凰亦鸣岐。
灵物岂虚来,解后文明时。
羲文既以远,元气日以衰。
虽有麟与凤,致之者为谁。
嗟嗟仲尼氏,栖栖良足悲。
获麟竟遭毙,识者空涟洏。
嗤彼五胡世,祯祥何所期。
苍麟驾鼓车,天道真嗤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