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为屋倚山脩,上是平轩下是楼。
应接何须道无暇,四围总觉翠迎眸。
高低为屋倚山脩,上是平轩下是楼。
应接何须道无暇,四围总觉翠迎眸。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巧妙依山而建的建筑,名为“撷翠楼”。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座楼的独特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首句“高低为屋倚山脩”描绘了撷翠楼的地理位置,它巧妙地利用地形,高低错落,紧贴山势而建,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建筑美学。接下来,“上是平轩下是楼”进一步说明了楼的结构特点,上层为宽敞明亮的平轩,下层则可能是更为私密或实用的空间,这种设计既体现了空间的层次感,也反映了古代建筑对自然光线和通风的重视。
“应接何须道无暇”一句表达了对撷翠楼设计之美的赞叹,意即无需赘述其完美之处,因为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自成一体。最后,“四围总觉翠迎眸”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四周的景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绿色环绕,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强调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不仅赞美了撷翠楼的建筑设计之美,更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相融合的审美追求。
翛然身在妙高峰,下有雷霆走白龙。
已觉仙风换肌骨,更无尘土到心胸。
悠悠今古三千劫,莽莽山川几万重。
云北云南一长啸,为留馀响振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