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位正月,饬吏布祥刑。
昭如日星鉴,浩若江河行。
轨迹既夷易,辞验亦平亭。
执秩遂为愆,仆区终自倾。
玉条有三尺,金科无十程。
悬衡乃国法,在鼎非吾民。
天王位正月,饬吏布祥刑。
昭如日星鉴,浩若江河行。
轨迹既夷易,辞验亦平亭。
执秩遂为愆,仆区终自倾。
玉条有三尺,金科无十程。
悬衡乃国法,在鼎非吾民。
这首《议狱诗(其五)》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诗歌的形式探讨了法律与道德、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首句“天王位正月,饬吏布祥刑”描绘了君主在正月时颁布仁德之刑,彰显了君主对法律的重视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怀。接下来,“昭如日星鉴,浩若江河行”运用比喻手法,将君主的法律比作明亮的日星和浩瀚的江河,强调法律的光明正大和广泛覆盖,如同日星照耀大地,江河滋养万物。
“轨迹既夷易,辞验亦平亭”进一步阐述了法律的公正与公平,如同道路平坦易于行走,言辞验证也应公正无偏。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法律制度应当遵循简单、明确、公正原则的主张。
“执秩遂为愆,仆区终自倾”则指出如果执行法律的人失职,那么整个社会秩序将会受到破坏,暗示了官员的责任重大,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公正执法。
“玉条有三尺,金科无十程”以玉条和金科为喻,分别代表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玉条象征着法律的尊严和纯洁,而金科则是法律的神圣不可动摇。这两句话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不可篡改性。
最后,“悬衡乃国法,在鼎非吾民”总结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悬挂的秤是衡量正义的标准,是国家法律的体现;而鼎则象征着人民的生活和命运。这句话表达了法律是为了保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正义而存在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法律与道德、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公平、权威以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六龙初匿影,顾兔始驰光。
戎井传宵漏,山庭引夕凉。
宸居多胜托,闲步出琳堂。
烂烂星芒动,耿耿清河长。
青道移天驷,北极转文昌。
乔枝犹隐毕,绝岭半侵张。
仰观留玉裕,睿作动金相。
无庸徒抱寂,何以继连章。
我昔化胡时,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四向集诸仙。
玉女檐浆酪,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白虎口驰刚。
玄武负钟鼓,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刚身。
时与决口教,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克木作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