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孤峭甚,风灯一重重。
泉走咽危石,云行碍老松。
静观欲界妄,病觉患身慵。
矢学无生法,期师印祖峰。
上方孤峭甚,风灯一重重。
泉走咽危石,云行碍老松。
静观欲界妄,病觉患身慵。
矢学无生法,期师印祖峰。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拜访僧侣时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的融合。
首联“上方孤峭甚,风灯一重重。”以“孤峭”形容山势之高峻,而“风灯”则暗示了夜晚山中的清冷与幽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颔联“泉走咽危石,云行碍老松。”通过动态的泉水和静态的老松,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生动与和谐。泉水在危石间流淌,似乎在低吟细语;云雾缭绕,仿佛在与古老的松树相触,形成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
颈联“静观欲界妄,病觉患身慵。”表达了作者对世间繁华与欲望的反思,以及对自身身心状态的关注。在静谧的环境中,作者得以审视内心的妄念,意识到过度的欲望和懒惰可能带来的身心疲惫。
尾联“矢学无生法,期师印祖峰。”表明了作者对于修行和学习的决心,希望在山中找到指引,达到心灵的升华。这里的“无生法”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性思想,即一切事物皆无永恒不变的本质,强调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内心感悟,展现了作者在山中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过程,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王孙老去,算无地倾倒,胸中豪逸。
小筑三间便席卷,多少江山风月。
万壑回流,千峰输秀,人境成三绝。
登临佳处,鸟飞不尽空阔。
追念辋水斜川,有风流千载,渊明摩诘。
何必斯人聊一笑,俯仰今犹前日。
只恐东州,催成棠阴,又作三年别。
赏心难继,莫教辜负华发。
老子兴不浅,归矣复言归。
不知归又何处,知我者何希。
幸有青山一片,付与白云千载,便可乐渔矶。
且尽一杯酒,春瓮晓生肥。倩梅花,邀涧叟,醉林扉。
五年今已如此,莫倚健于飞。
日月笼中双鸟,今古人间一马,五十五年非。
归去不归去,未了北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