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
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
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
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
米贵淮南时,正值我为客。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
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
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
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
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院斋纳凉杂成》之四,通过对比去年的干旱与今年的好收成,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首句“去岁此方旱,地有千里赤”描绘了去年的干旱景象,大地一片焦灼,千里赤色,形象地展现了干旱对土地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接着,“江甸流饥民,淮关断沽舶”进一步描述了干旱导致的饥荒和贸易中断,表现了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今春好雨阳,喜见收二麦”转折到今年,春雨带来希望,麦子丰收,诗人感到欣喜。然而,“新陈米未交,斗价尚三百”揭示了尽管丰收,但粮食价格依然高昂,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复杂状况。
“又闻故乡田,多蝗土将石”则提到了故乡的灾情,蝗虫肆虐,土地受损,增加了人民的苦难。最后,“我家无负郭,更复艰朝夕。居行两心悸,救贫少长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庭困境的担忧,以及面对贫困缺乏有效解决办法的无奈。
“东南民易疲,岂任荒歉积”指出东南地区人民容易疲惫,难以承受长期的荒歉,体现了诗人对广大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中宵望天云,殷忧定何益”表达了诗人深夜仰望天空,忧虑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却不知如何解决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去年的干旱与今年的丰收,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常公廊庙姿,龙节殿南区。
凿开文章源,儒学比蜀都。
仪仪天章老,秀色发东吴。
相望三百载,还拥朱轓车。
风帆入天境,云际如飞凫。
到郡省风俗,少住使君旟。
邦人爱文字,小吏亦诗书。
欧生死北土,仙山失璠玙。
魁怪遂横行,圣人恶夺朱。
愿公正礼法,引之君子涂。
骙骙万马群,必有真龙驹。
它时杨得意,自可荐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