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问维摩疾,来探般若心。
本源虽自在,因地亦行深。
洒落溪山色,苍凉竹树阴。
宦途如磨蚁,何日重登临。
往问维摩疾,来探般若心。
本源虽自在,因地亦行深。
洒落溪山色,苍凉竹树阴。
宦途如磨蚁,何日重登临。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瑰所作,名为《送梵才上人归天台》。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以及对佛法修行地的向往。
"往问维摩疾,来探般若心。"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病痛的关切和对佛家般若智慧的追求。维摩诘是一位佛教中的大士,以其神通广大、疾病皆能治愈而闻名,而般若则是佛家的六波罗蜜之一,代表智慧的修行。
"本源虽自在,因地亦行深。" 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与心灵世界的和谐统一。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返璞归真的境界,同时也强调了佛法修行对个人内在世界的深刻影响。
"洒落溪山色,苍凉竹树阴。" 这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溪水、山峦、竹林都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
"宦途如磨蚁,何日重登临。"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以及对朋友归隐山林的羡慕之情。宦途(官场)被比喻为蚁穴,暗示其复杂而艰辛,而“何日重登临”则是诗人对于能否有机会重返自然界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友情和对佛法的向往,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