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天不疏,精卫填海海欲枯。
留馀乱石龙下蛰,结兹古洞神中刳。
三冬温温等毡帐,六月凛凛同冰壶。
致身岩壑真胜地,寓目尘寰皆畏途。
女娲补天天不疏,精卫填海海欲枯。
留馀乱石龙下蛰,结兹古洞神中刳。
三冬温温等毡帐,六月凛凛同冰壶。
致身岩壑真胜地,寓目尘寰皆畏途。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常所作的《岩豅寺》,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为引子,描绘了岩豅寺所处环境的独特风貌。首句“女娲补天天不疏”象征着寺庙所在之地的神圣与不凡,暗示着自然力量的坚韧与永恒。接下来的“精卫填海海欲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坚韧精神,同时也描绘出山势险峻,仿佛连大海也为之震撼。
“留馀乱石龙下蛰”形象地描绘了山石间的奇特景观,如同龙蛇潜伏,增添了神秘感。“结兹古洞神中刳”则点出岩豅寺隐藏在深山古洞之中,仿佛是神仙开辟的秘境。
“三冬温温等毡帐”形容即使寒冬,此处也温暖如毡帐,显示出寺庙的宜居性;“六月凛凛同冰壶”则反差强烈,夏日清凉如冰壶,突显了山中气候宜人。
最后两句“致身岩壑真胜地,寓目尘寰皆畏途”表达了诗人对岩豅寺的赞美,认为身处这样的自然胜境,心灵得到净化,世间纷扰都显得畏惧。整首诗通过神话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展现了岩豅寺超然世外的意境和修行者的理想生活状态。
招提四百载,不与世劫俱。
松陵拱空觉,柏香祠真如。
时秋兆嫩凉,揖客登其庐。
廊邃碑篆剥,阁迥钟声疏。
中有白足侣,光现摩尼珠。
勘问点头石,奔走观心狐。
坐我六和室,风回晴窗虚。
棋枰迭胜负,哗音发酒馀。
饱分蔬笋供,似可山林居。
同是百年客,得此一日娱。
远社不复见,熟与斯人徒。
松日簸斜影,麾儿呼移厨。
驾流来鲈乡,野云黏菰蒲。
客散渔火稀,冉冉吟篷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