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鸣琴无赏音,伯牙绝弦仍破琴。
又不见斲琴无良工,焦琴终为爨下桐。
大江之南多好山,孤桐往往生其间。
武林城中百万家,斲琴施氏良足誇。
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薪。
今人好尚与古异,人间雅琴多弃置。
雅琴苦少秦筝多,嗟哉施君将奈何。
君不见鸣琴无赏音,伯牙绝弦仍破琴。
又不见斲琴无良工,焦琴终为爨下桐。
大江之南多好山,孤桐往往生其间。
武林城中百万家,斲琴施氏良足誇。
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薪。
今人好尚与古异,人间雅琴多弃置。
雅琴苦少秦筝多,嗟哉施君将奈何。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陶凯所作,名为《赠琴士施彦昭》。诗中以“鸣琴无赏音”开篇,引出伯牙绝弦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斲琴无良工”和“焦琴终为爨下桐”的对比,强调了技艺高超的匠人对于制作优质乐器的重要性。
随后,诗人描绘了大江南北的好山美景中,孤桐生长的情景,以及杭州武林城中施氏家族擅长制作雅琴的事实,赞美了施氏家族在琴艺上的成就。然而,诗人紧接着发出感叹,指出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好尚与古人不同,许多雅致的古琴被弃置一旁,而取而代之的是秦筝等更为流行的乐器。这反映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以及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担忧。
最后,诗人以“嗟哉施君将奈何”收尾,表达了对施彦昭这样的琴艺大师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保持传统艺术价值的关切。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感叹,既展现了对古代艺术传统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思考。
一灯寒共。小焰帘飔送。看急景,同飞鞚。
绿骄迷槛影,红烂粘苔缝。
人去后,鹦哥记得前春梦。旧泪心头涌。
新恨风前动。空刺促,怜囚凤。
灰微香力死,幔薄花魂冻。
乌啼了,恹恹投枕眉梢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