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拟楚畹,遁迹寄嵩阳。
兀坐凝思者,幽吟概十章。
卜居拟楚畹,遁迹寄嵩阳。
兀坐凝思者,幽吟概十章。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题唐寅嵩山十景(其一)草堂》。诗中描绘了诗人选择在楚地的兰花田边卜居,在嵩山隐居的情景。他独自坐着,思绪万千,低吟着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沉思。
通过“卜居拟楚畹,遁迹寄嵩阳”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他希望在楚地的兰花田边寻找心灵的归宿,在嵩山这片崇山峻岭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兀坐凝思者,幽吟概十章”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静坐中深思熟虑,吟诵诗歌的情景。这里的“兀坐”形容了诗人独自一人、静默无语的状态,而“凝思”则表明了他的思绪深邃、专注。通过“幽吟”这一动作,诗人的情感得以释放,而“概十章”则暗示了他创作了多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