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不雨至七月,草木脆乾石欲裂。
方士画符如画鸦,呵叱风伯鞭雷车。
九天云垂海水立,骄阳化为雨三日。
万口竞誇方士灵,彼亦自谓吾符神。
谁知水旱皆天数,贪天之功天所恶。
吾心修德可弭灾,大抵雨从心上来。
桑林自责天乃雨,岂在区区用方士。
六月不雨至七月,草木脆乾石欲裂。
方士画符如画鸦,呵叱风伯鞭雷车。
九天云垂海水立,骄阳化为雨三日。
万口竞誇方士灵,彼亦自谓吾符神。
谁知水旱皆天数,贪天之功天所恶。
吾心修德可弭灾,大抵雨从心上来。
桑林自责天乃雨,岂在区区用方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干旱求雨的画面,通过对比自然界与人间行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德行修养的深刻思考。开篇便以“六月不雨至七月,草木脆乾石欲裂”直观地展示了干旱的情景,紧接着转向方士画符试图引来雨水,这种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力量之间微妙的关系。
诗中,“九天云垂海水立,骄阳化为雨三日”描述了雨后的景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界的恢复,更暗示着方士的能力得到了认可。然而接下来的“万口竞誇方士灵,彼亦自谓吾符神”却透露出一丝讽刺意味,似乎在批评那些过分夸大其词、认为自己能够左右天气的人。
诗人随后提出一个哲学性的问题:“谁知水旱皆天数,贪天之功天所恶。”这句话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不要自视过高,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超越自然法则的警示。
最后两句“吾心修德可弭灾,大抵雨从心上来”显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认为通过修养德行能够避免灾难,雨水也可能源自于内心的清净。结尾的“桑林自责天乃雨,岂在区区用方士”则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顺应,以及对于那些依赖方士技艺的人或事物持有的一种超然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还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德行对于应对外界变化的重要性。
乔林有乌巢,好枝以为依。
巢中雏始生,乌父去不归。
慈母勤覆育,而无暂时违。
哺食日以肥,养翮日可飞。
焕如鸾凰文,矫若鹰隼威。
油然反哺心,真纯乃天机。
崇台霜满树,翔集迁高巍。
不然腾云衢,荣光托王畿。
晨出日未晞,夜归星正稀。
所思报劬劳,母德如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