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鹃唤客,道烂锦年光,夜归瑶岛。素缘未了。
似阳关送别,马嘶芳草。梦里天涯路,比山中更小。
翠云窈。问昔日万花,今为谁好。门净风自扫。
且料理吟身,寺钟催小。锦江■棹。
念桥通万里,故人书少。作客家山,过活依然皂帽。
诉圆照。几时春、太平同到。
紫鹃唤客,道烂锦年光,夜归瑶岛。素缘未了。
似阳关送别,马嘶芳草。梦里天涯路,比山中更小。
翠云窈。问昔日万花,今为谁好。门净风自扫。
且料理吟身,寺钟催小。锦江■棹。
念桥通万里,故人书少。作客家山,过活依然皂帽。
诉圆照。几时春、太平同到。
这首诗是赵熙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创作的,以“扫地花·送春”为题,采用了梦窗词派的风格,表达了对春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紫鹃唤客,描绘出烂漫春光消逝的场景,如同瑶岛夜归,充满了离别之情。"素缘未了"暗示着与春天的缘分尚未结束,但又如阳关送别般带着淡淡的离愁。
诗人进一步将梦境中的天涯路与现实中的山中小径相比,强调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的向往。"翠云窈"描绘出春色之美,然而过去繁花盛开的景象如今却无人欣赏,引出对旧日繁华的怀念。
接下来,诗人写到门前风自扫,生活简静,专注于诗歌创作,寺钟声声催促时间的流逝。他想象锦江上的扁舟,桥连万里,却因友人书信稀少而倍感孤寂。他希望能像古人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头戴皂帽,自在逍遥。
最后,诗人向月亮倾诉,期盼着春回大地,天下太平的日子能与友人一同共享。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赵熙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深深思考。
痴人老犹童,览镜思妍媚。
摘白整冠巾,谓老真可讳。
不知齿牙脱,还复可留滞。
忆昨尔初生,玉白铦锋利。
相从能几何,竟作铅刀废。
得非本根拨,无乃言语累。
初危冀犹安,凛凛忧尔坠。
及兹两决绝,忽若还重寄。
投非东窗梭,去作下坂骥。
从兹慎语笑,至理得深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