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猿失子易肠断,一声哭向秋天满。
哀哀寡妇声与同,膝下娇儿抱未煖。
多日糟糠不下咽,猿叫未终妾已绝。
魂逐儿行秋复春,妾今与儿为一身。
儿有死母胜生母,得免汤火当黄巾。
雌猿失子易肠断,一声哭向秋天满。
哀哀寡妇声与同,膝下娇儿抱未煖。
多日糟糠不下咽,猿叫未终妾已绝。
魂逐儿行秋复春,妾今与儿为一身。
儿有死母胜生母,得免汤火当黄巾。
这首诗以猿猴失子的悲痛情感为引线,巧妙地融入了人类的情感体验,展现了深沉的母爱与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雌猿失子易肠断”这一开篇,直接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哀伤的场景中。猿猴的一声啼哭,仿佛是整个秋天的哀鸣,充满了凄凉与无助。紧接着,诗人将这种情感投射到人类身上,“哀哀寡妇声与同”,将失去孩子的母亲与失子的猿猴相提并论,强调了母爱的普遍性和深度。
“膝下娇儿抱未煖”一句,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疼爱,即使孩子尚未完全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母亲的怀抱就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然而,好景不长,母亲因孩子之死而“未终妾已绝”,这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上的撕裂。诗人通过“魂逐儿行秋复春,妾今与儿为一身”这两句,表达了母亲与孩子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即便孩子已逝,母亲的灵魂仍与孩子相连,跨越了生死界限。
最后,“儿有死母胜生母,得免汤火当黄巾”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深化,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暗示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失去生命的人反而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解脱,比如免于人间的苦难(“得免汤火”),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生死观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和母爱力量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动物的视角切入,巧妙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中的母爱、生死、以及生命的意义,语言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衙鼓奏惠风,晨色豁幽室。
清露滴阶莓,庭树滋以茁。
欢言就花径,意翻有所失。
曰余绁寸组,何乃游于逸。
超兴道不存,怀安物已疾。
惠以积诚流,事由精气毕。
讼帖有余甘,所乐非缥帙。
了焉抚念始,持之在专一。
漠漠禅院寂,萧萧落叶深。
晏坐复何有,磬声动寒林。
慈乌时一至,水石清禅心。
微风发纤籁,泠若鱼山音。
曰余身世役,百念载浮沈。
对此一茫然,千佛入我襟。
竦身上高阁,晴空下森森。
伫立默无言,片云出遥岑。
人间何处无仙源,尘中回首空云烟。
武陵胜游那可复,流水已逝花徒然。
龙眠才子独超俗,矫如白鹤清如泉。
潘江陆海竟倾泻,偶尔逸兴追斜川。
出世有心非避世,置身早在家山前。
鸭头小艇落君手,桃花锦浪波翻天。
飞红如雨点襟袖,风流直与春争妍。
清溪百曲见平陆,可有秦人旧种田。
莫笑南阳刘子骥,重来已是三千年。
向闻安期洒醉墨,烂霞十里烘婵娟。
移船不羡天上坐,酌酒竟就花间眠。
人生到此自可乐,何必采药求神仙。
问津我亦抱夙志,誓将短棹来延缘。
但恐君才方负济川望,安能扁舟共泛再续《桃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