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滩下大郎滩,伯仲分司水府关。
谁为行媒教作赘,大姑山与小姑山。
小郎滩下大郎滩,伯仲分司水府关。
谁为行媒教作赘,大姑山与小姑山。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杨万里的《过乌石大小二浪滩俗呼浪为郎因戏作竹枝歌二首》之二。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自然,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情感的寄托。
“小郎滩下大郎滩”,这里的“小郎滩”和“大郎滩”指的是江河中的一些水域名,通过这个设定,诗人展现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界深邃而又细腻的情感。
“伯仲分司水府关”,这句诗中的“伯仲”可能是指古代某些官职或人物,而“分司水府关”则是在形容一处水域的管理机构。这里通过人事物的设定,增添了诗中对自然界的描述,使得整体画面更加生动。
“谁为行媒教作赘”,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疑问和不解,仿佛在询问是谁在进行某种形式上的媒介或指导,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某些质疑或者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的好奇探索。
“大姑山与小姑山”,这里的“大姑山”和“小姑山”同样是地名,通过这种亲昵而又形象的称呼,使得这两座山在诗中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界中事物的亲切感受。
总体来看,这段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某些现象的探讨,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秋宛马肥,铁骑犯边陲。
披甲挽弓矢,大半汉中儿。
扰田拥双骑,攻堡挟长锥。
扬言今岁入,定欲寇京畿。
将军既传檄,士卒亦闻知。
李牧急收保,从古有良规。
然闻仁义士,救患不踰时。
禦强能设险,以寡在悬奇。
亦言将帅勇,不忧行伍疲。
孙武教宫嫔,一朝能死绥。
何为坐偃蹇,终岁不出师。
宝剑匣中泣,无乃久精思。
帘垂有影,院静无声,谁家待月阑干。
两点深颦,分付次第眉山。
薄妆乍侻,便低鬟、更自幽妍。
心事远,看转将瑶轸,尚怯春寒。
只有梅花知得,爱香生弦外,韵在丝前。
小立徘徊,肯教流响空烟。
人间尚留粉本,不愁他、轻误华年。
凝望处,想参横、依约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