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结茅屋,幽居慕羲轩。
回禄尔何酷,一宵忽见燔。
藏无商丘富,炎焰孰敢前。
鼓勇无所措,用智徒尔圆。
五行失其性,造化谁能还。
苍苍不可问,何必求之天。
人事恐未尽,脩省慎馀年。
或疑造物者,无乃恶投闲。
金石不可变,此志惟贞坚。
动心复忍性,吾但力吾田。
开樽对山月,既醉还复眠。
天运既如此,行将徙南园。
山下结茅屋,幽居慕羲轩。
回禄尔何酷,一宵忽见燔。
藏无商丘富,炎焰孰敢前。
鼓勇无所措,用智徒尔圆。
五行失其性,造化谁能还。
苍苍不可问,何必求之天。
人事恐未尽,脩省慎馀年。
或疑造物者,无乃恶投闲。
金石不可变,此志惟贞坚。
动心复忍性,吾但力吾田。
开樽对山月,既醉还复眠。
天运既如此,行将徙南园。
这首明代诗人李贤的《和陶诗·戊申六月中遇火》以山水隐逸为背景,表达了诗人面对火灾时的沉思与坚韧。首句“山下结茅屋,幽居慕羲轩”描绘了诗人居住在山下的简朴生活,向往古代圣贤的生活方式。火灾突如其来,“回禄尔何酷,一宵忽见燔”,显示出灾难的无情和突然。
诗人感慨“藏无商丘富,炎焰孰敢前”,即使没有像商丘那样的财富,面对烈火也无人能抵挡。他意识到人力的局限,“鼓勇无所措,用智徒尔圆”,在灾难面前,勇气和智慧都显得苍白无力。接着,诗人反思自然法则,“五行失其性,造化谁能还”,暗示火灾是天地五行失衡的结果,感叹人力无法逆转。
面对命运的无常,诗人保持清醒,“苍苍不可问,何必求之天”,明白有些事情无法改变,只能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人事恐未尽,脩省慎馀年”表达出对未来的警醒和对生活的谨慎态度。诗人并不消极,反而坚信“金石不可变,此志惟贞坚”,决心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诗人选择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动心复忍性,吾但力吾田”,通过耕作来平静内心,享受与山月共饮的宁静时光。他接受天命,“天运既如此,行将徙南园”,决定顺应变化,迁往新的居所。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面对灾难时的深沉思考,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坚定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微云澹清夕,置酒临高台。
逍遥敛巾帻,既酌仍停杯。
呼童灭华烛,以待明月来。
始望东南端,复集西北阶。
须臾见光彩,流影渐裴回。
徘徊欲起舞,倾我尊与罍。
圆光皎中天,大地无纤埃。
俯视曲水湄,谩观波萦回。
零露时已盈,桂树先秋开。
城上有警柝,广庭多古槐。
东家嫠妇泣,西家弦管催。
时固有如此,我独何悠哉。
长歌达明曙,乐此平生怀。
南州乱无家,寇盗纵横驰。
白骨蔽原野,火炎城与池。
千里何萧条,四顾令人悲。
倬哉皖公城,当此江之湄。
崇墉上峨峨,阵列纷鱼丽。
明公秉高节,德泽被华滋。
而蒙天子恩,慰尔长渴饥。
大田既多稼,王师良有仪。
君行利攸往,乐土寔在兹。
嘉宾复来集,兼遂平生知。
春兰丽芳渚,鸣凤翔高枝。
裴回歧路侧,未忍言别离。
别离何以赠,载咏南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