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漫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心境宁静的禅意。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中,“杖策”指的是手持拐杖,“开轩”则是指推开车轮,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步行或乘坐小车至丹峰之景。绿丛间的“开轩”,既是动作上的写实,也暗示了一种向自然深处探幽的意境。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里的“禅心”指的是一种宁静、纯净的心灵状态,而“清似水”则是比喻这种心境之清澈;“客鬓乱如蓬”中,“客鬓”可能指旅途中的诗人,头发因风而凌乱,如同野外的蓬草一般,这种形象化的描写增添了一份生动与自然。
"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庵院所听见的声音。古代寺庙常有击鼓和吹角的情景,这里“谯”字形象地传达出了声音的远扬与清晰。而“莺歌”则是指黄莺鸟鸣叫,结合“上巳风”,表现了春日里的生机与活力。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中,“逢人”即遇到人,而“相借问”则是询问对方。此处诗人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寻求关于何处有适合隐居的庵院,这不仅是在寻找一个具体的地方,更是表达了对一种生活状态或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中行走、观察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宁静与自我修养的心灵旅程。
幽轩种佳菊,得秋耀素华。
颇与尘外客,特来当煮茶。
赏尔贞洁姿,珂雪净莫加。
今年日在房,晖晖弄新葩。
谁令色无主,稍稍作此花。
长吟复三嗅,亦复长叹嗟。
汲泉莳根本,蓝田待琼芽。
岑崟蔽日月,左右信艰哉。
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
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腮。
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
伏波未能凿,楼船不敢开。
百年积流水,千岁生青苔。
行行讵半景,余马以长怀。
南方天炎火,魂兮可归来。
灵源道价压四海,骨相正似陈睦州。
去年龙山同坐夏,时君亦来从我游。
闹传诗胆抵身大,时吐佳句凌汤休。
故山归去恰千里,茧足过我不肯留。
行看海上荔子熟,落枝丹颗无人收。
应共钝夫行树下,未输分柿独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