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岁晚亦花开,有底堪随驿使来。
看取钟山如许雪,何须持寄岭头梅。
南州岁晚亦花开,有底堪随驿使来。
看取钟山如许雪,何须持寄岭头梅。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通过描绘南州岁末时节的花开与雪景,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怀。
“南州岁晚亦花开”,这里的“南州”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处之地,而“岁晚”则是年终岁尾的意思。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把花开的生机与雪景的静谧相对照,展现了自然界在冬末春初时节的奇妙变换。
“有底堪随驿使来”,“有底”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花卉,而“堪”则是一种可以作为信物的东西,比如古代常用之物,如玉或其他贵重之物。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希望能借助这些自然之物传递自己的情感。
“看取钟山如许雪”,这里的“钟山”可能是指南京附近的钟山,而“如许”则是在询问或感叹雪量之多。诗人通过这种直接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并引起读者对严冬景色的联想。
“何须持寄岭头梅”,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在古代文化中,梅花常被赋予坚贞不屈、孤傲自清的象征意义。诗人认为在这样壮丽的雪景面前,原本作为送别之物的岭头梅已经不再需要,因为自然界已然提供了最好的寄托。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南州冬末花开与钟山积雪的描绘,以及对友人思念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
十三变之时。变形易体在罽宾。从天而下无根元。
号作弥勒金刚身。胡人不识举邪神。
兴兵动众围圣人。积薪国北烧老君。
太上慈悯怜众生。渐渐诱进说法轮。
剔其须发作道人。横被无领涅槃僧。
蒙头著领待老君。手捉锡杖惊地虫。
卧便思神起诵经。佛气错乱欲东秦。
梦应明帝张愆迎。白象驮经诣洛城。
汉家立子无人情。舍家父母习沙门。
亦无至心逃避兵。不玩道法贪治生。
搦心不坚还俗经。八万四千应罪缘。
破塔怀庙诛道人。打?铜像削取金。
未荣几时还造新。虽得存立帝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