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爱山如好德,未尝一饭忘泉石。
大苏山下松柏林,路尽重门照金碧。
思公得道神所相,指示岩幽驻瓶锡。
天台妙教源欲启,来此一酌曹溪滴。
两公道场守龙象,兵火暂晦终辉赫。
撞钟伐鼓食千指,皆二大士之馀力。
萦纡石磴造山顶,上有玉人方燕寂。
北轩三伏飞冰雪,一日掠尽淮山色。
东游尘土我实倦,道过化城聊暂息。
青鞋布袜旧家风,此身终效名山役。
平生爱山如好德,未尝一饭忘泉石。
大苏山下松柏林,路尽重门照金碧。
思公得道神所相,指示岩幽驻瓶锡。
天台妙教源欲启,来此一酌曹溪滴。
两公道场守龙象,兵火暂晦终辉赫。
撞钟伐鼓食千指,皆二大士之馀力。
萦纡石磴造山顶,上有玉人方燕寂。
北轩三伏飞冰雪,一日掠尽淮山色。
东游尘土我实倦,道过化城聊暂息。
青鞋布袜旧家风,此身终效名山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和对道教修养的向往。"平生爱山如好德,未尝一饭忘泉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特别是山水之美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就像品德修养一样不可或缺。
"大苏山下松柏林,路尽重门照金碧"通过对山下松柏林和重门金碧光泽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寺风光画卷。诗人似乎在赞美这座寺庙所处的环境之美。
接下来,"思公得道神所相,指示岩幽驻瓶锡"中,"思公"可能是对某位修道高人的尊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得到道教真谛并与自然神灵相通的向往。"岩幽驻瓶锡"则描绘了一种隐逸之士在山林中修行的情景。
"天台妙教源欲启,来此一酌曹溪滴"中的"天台妙教"可能指的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法或理论,而"来此一酌曹溪滴"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座寺庙中品尝道法,获得精神上的滋润。
"两公道场守龙象,兵火暂晦终辉赫"中的"两公"可能是指两位修道之士,而"道场守龙象"则描述了他们在道教修炼的场所中守护着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兵火暂晦终辉赫"则暗示了一段艰难时期之后,真理与光明终将到来。
"撞钟伐鼓食千指,皆二大士之馀力"中的"撞钟伐鼓"是道教仪式中常见的行为,而"食千指"则可能是一种修炼方法或比喻。这里表达了对两位高僧(二大士)在修行上所展现出的非凡能力和剩余精力。
"萦纡石磴造山顶,上有玉人方燕寂"则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场景,山顶上居住着如玉一般纯洁的神仙,他们安详地休息着。
"北轩三伏飞冰雪,一日掠尽淮山色"中的"北轩三伏"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节或地点,而"飞冰雪"和"一日掠尽淮山色"则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山色的神奇景象。
"东游尘土我实倦,道过化城聊暂息"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期的旅行感到疲惫,并希望能在某个地方稍作停留,以恢复精神和体力。
最后,"青鞋布袜旧家风,此身终效名山役"中,"青鞋布袜"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朴素,而"此身终效名山役"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像古代隐逸之士一样,在山林间度过一生,为大自然服务。
冷斜阳、南都旧事,伤心有恨难赋。
乱砖片瓦皆尘梦,怪底残山如诉。无证据。
问宝座金銮,一例模糊处。龙蟠虎踞。
剩故堞凄凉,任他毁卸,车载驴驮去。
荒芜久,不见衰烟寒树。谁怜宫殿狐兔。
五龙桥上频回首,禁水无情暗度。休恋顾。
怕泪洒秋风,触物将倾注。沧桑计数。
念历历兴亡,终成宿草,此理从今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