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一面,此夜遇禅居。
乍见不相识,惊看鬓渐疏。
阿咸元自达,痴叔竟何如。
别后馀玄草,毋忘寄敝庐。
当年曾一面,此夜遇禅居。
乍见不相识,惊看鬓渐疏。
阿咸元自达,痴叔竟何如。
别后馀玄草,毋忘寄敝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老友在芝山寺偶遇的情景,充满了对时光流转和友情深厚的感慨。
首句“当年曾一面”,回忆起往昔与友人的初次相遇,时间仿佛倒流,勾起了对过去的怀念。接着“此夜遇禅居”,点明了这次相遇的地点——禅寺,暗示着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平和。
“乍见不相识,惊看鬓渐疏。”这两句细腻地描写了重逢时的微妙情感。初次相认的困惑,以及对朋友年华流逝的感慨,通过“鬓渐疏”这一细节生动展现,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友情的珍贵。
“阿咸元自达,痴叔竟何如。”这里运用了两个称呼,分别指代不同的朋友,表达了对他们的不同评价。“阿咸”可能指的是较为通达之人,“痴叔”则可能是较为执着或单纯的朋友。通过对比,诗人流露出对友情的理解与珍视。
最后,“别后馀玄草,毋忘寄敝庐。”诗人提醒友人,即使分别后,也应保持联系,不忘彼此间的友谊。这里的“玄草”可能象征着深厚的友情,提醒友人不要忘记对方,体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未来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重逢的喜悦与感慨,以及对友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不肯官岭海,颇畏瘴疠虞。
谁知江西山尽处,亦有岚雾画若晡。
五斗何所直,千金不保躯。
司空城旦困刀笔,尺籍伍符愁钺鈇。
吁嗟此贼蜂蚁如,飞烟一炬斯无馀。
奈何徵兵动州闾,纷然亦复劳转输。
戍栅如栉犹恐疏,江徼一朝成塞隅。
晚食以当肉,故云巧于贫。
我云未若子陈子,挂箔为图能事新。
剪刀不用求诸并,海图波涛供补纫。
我今非剪讵可坼,树林楼阁相参陈。
君知人穷定何因,政坐百巧逢天嗔。
天之嗔人或可恕,君更白取遮四邻。
虽然我诗聊戏君,天生万象孰主宾。
渠如爱惜不我借,听渠收卷藏箱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