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读《治安策》,今谒太傅祠。
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
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
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
汉文称令主,逆耳犹见遗。
如逢昏与暴,杀人固其宜。
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
褰帟拜遗像,流涕满裳衣。
昔读《治安策》,今谒太傅祠。
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
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
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
汉文称令主,逆耳犹见遗。
如逢昏与暴,杀人固其宜。
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
褰帟拜遗像,流涕满裳衣。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陈秀民所作的《谒贾傅庙》。诗中以追忆贾谊(贾傅)的骨鲠之气和英灵之魂为线索,表达了对贾谊的敬仰之情。
首句“昔读《治安策》,今谒太傅祠”点明了诗人曾经阅读过贾谊的《治安策》,并在今日前往拜谒贾谊的祠庙。接着,“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赞美了贾谊的正直刚毅,以及他的精神可能仍然存在于祠庙之中。诗人通过“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疑惑,即面对贾谊的墓地,自己是否能不被触动,而赋鵩(一种象征死亡的鸟)的传说也引发了诗人对生死的思考。
“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描绘了历史上正直之士往往遭受贬谪,而奸佞小人却常常得志的情形,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接下来,“汉文称令主,逆耳犹见遗”提到汉文帝虽为明君,但仍然未能完全采纳贾谊的谏言,进一步强调了正直之言的不易被接受。
“如逢昏与暴,杀人固其宜”则表达了在昏庸暴虐的统治下,有时杀人可能是合理的观点,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最后,“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引用湘江的流水和祭祀用的明粢(祭祀时供奉的食品),象征着对贾谊的纪念与怀念。诗人“褰帟拜遗像,流涕满裳衣”亲自前往祠庙,恭敬地拜祭贾谊的遗像,并泪湿衣裳,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深切哀思与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贾谊生平事迹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正直人格的崇尚,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光迟蕙亩,气婉椒台。皇心爱矣,帝曰游哉。
玉鸾徐骛,翠凤轻回。别殿广临,离宫洞启。
川只奉寿,河宗相礼。清洛渐筵,长伊流陛。
洄荡嘉羞,摇漾芳醴。轻歌易绕,弱舞难持。
素云留管,玄鹤停丝。引思为岁,岁亦阳止。
叨服贲身,身亦昌止。徒勤丹漆,终愧文梓。
赫赫大魏。王师徂征。冒暑讨乱。振耀威灵。
泛舟黄河。随波潺湲。通渠回越。行路绵绵。
彩旄蔽日。旗旒翳天。淫鱼瀺灂。游戏深渊。唯塘泊。
从如流。不为单。握扬楚。心惆怅。歌采薇。心绵绵。
在淮淝。愿君速节早旋归。
仙人揽六著,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踰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薇,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馀。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閒,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
含哀还旧庐,感切伤心肝。
良时遘吾子,谈慰臭如兰。
畴昔恨不早,既面侔旧欢。
不悟卒永离,念隔增忧叹。
事故无不有,别易会良难。
郢人忽已逝,匠石寝不言。
泽雉穷野草,灵龟乐泥蟠。
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
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
颜氏希有虞,隰子慕黄轩。
涓彭独何人,唯志在所安。
渐渍殉近欲,一往不可攀。
生生在豫积,勿以怵自宽。
南土垾不凉,衿计宜早完。
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
自力致所怀,临文情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