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夔子两端午,去岁人如今岁人。
直是吴头来蜀尾,子规声里吊灵均。
鄱阳夔子两端午,去岁人如今岁人。
直是吴头来蜀尾,子规声里吊灵均。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在鄱阳湖边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诗人以“鄱阳夔子两端午”开篇,巧妙地将地点与时间融合,暗示着端午节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地点有着相似的庆祝活动,但参与的人却在不断更迭,体现了节日的恒常与人生的短暂。
接着,“去岁人如今岁人”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换,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而“直是吴头来蜀尾”,则以地理上的远距离比喻人生旅程的广阔与复杂,暗示了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难以逃脱时间的束缚和命运的安排。
最后,“子规声里吊灵均”一句,借用了杜鹃啼血的传统意象,表达了对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之情。屈原作为端午节纪念的对象之一,他的忠诚、爱国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寄托情感与思考的象征。在这里,诗人通过子规鸟的哀鸣,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缅怀,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与氛围,还蕴含了对时间、人生、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怜君将帅虽有种,多君智慧初无师。
篇章俊发已可骇,丹青妙绝当谁知。
自言五色苦乱目,况乃旨酒长伤脾。
手狂但可时弄笔,口病未免多微词。
歌钟一散任池馆,幅巾静坐空书帷。
偶从禅老得真趣,此身不足非财訾。
世间翻覆岸为谷,猛兽相食虎与罴。
逝将得意比春梦,独取妙语传清诗。
眼看宫酿泻酥酪,未与村酒分醇漓。
解鞍骏马空伏枥,寄书黄狗闲生釐。
江山平日偶有得,不自图写浑忘之。
临窗展卷聊自适,盘礴岂复冠裳羁。
欲乘渔艇发吾兴,愿入野寺嗟儿痴。
行缠布袜虽已具,山中父老应嫌迟。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