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磴如天上,钟声下界闻。
已扪千丈雪,犹隔几重云。
山冷僧俱瘦,堂閒虎与群。
古碑苔藓合,洗剔见虫文。
石磴如天上,钟声下界闻。
已扪千丈雪,犹隔几重云。
山冷僧俱瘦,堂閒虎与群。
古碑苔藓合,洗剔见虫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大安寺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和深邃意境。首句“石磴如天上”,以夸张的手法形容攀登之艰难,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钟声下界闻”一句,通过听觉感受,将寺庙的庄严与神秘传递给读者,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尘世,也能感受到超凡的力量。
“已扪千丈雪,犹隔几重云”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登山的艰辛与险峻,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里的“雪”与“云”不仅描绘了外在的景观,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山冷僧俱瘦,堂閒虎与群”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寺庙内外的不同景象。山中环境的清冷与僧人的清瘦形象,反映了修行者的孤独与坚韧;而“堂閒虎与群”则以虎的自由与野性,反衬出寺庙内的一份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包容与广大。
最后,“古碑苔藓合,洗剔见虫文”两句,将目光转向历史与自然的融合。古碑上的苔藓与虫文,既是时间的见证,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循环。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历史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大安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宗教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余尝息御于苏台兮,寻弭节于辽阳。
徵遗铭于幽竁兮,访故事于遐荒。
闻先生之少孤兮,形影相吊而无亲。
攀千仞而独上兮,如一发之引千钧。
亦既识夫康庄兮,坦顺适乎前路。
握瑶瑜以自好兮,力衔策而疾步。
世方以其事为事兮,夫何独先生之好修。
彼将絷凤凰以司晨兮,扰骐麟以曳辀。
夫既知其不可兮,姑将反是以求道。
何枘凿之终不可以相入兮,又竿瑟之异好。
返兰舟于漭漾兮,回素辔于寥廓。
苟初心之未渝兮,虽隐约其奚怍。
盖智者不訾予以迷邦兮,而枉者将罪予以怀璧。
嗟厉阶其孰基兮,而祸本其谁植。
女入室而见妒兮,不嫁何尤。
士入朝而见嫉兮,不仕何忧。
岂刚者恒足以致缺兮,而美者必于致毁。
璞玉之必于见剖兮,而渊珠之必于见取。
胡为乎煽烈火于馀烬兮,加矰缴于伤羽。
彼苍苍者其广大兮,而㷀㷀之谓何。
匪予行之当是兮,谅矢心而靡他。
行遥遥其日远兮,心耿耿而伤悲。
羌去故而即新兮,念长往而不来。
旦引领于国门兮,夕凝睇于桑梓。
登高丘而望远兮,或居閒而独语。
曾岁月之几何兮,倏少壮之代谢。
憯辽鹤之夙吊兮,惊楚鵩之集舍。
魂杳杳以无归兮,魄沉溟而忘故。
渺尘海之不可以极兮,又云关之不可以经度。
风凄凄其昼吟兮,雪缤纷其夜零。
日卓午而不明兮,草逢春而不青。
忽天宇之开霁兮,仰恩光之下泽。
慨仁者之有后兮,叹生死而肉骨。
驾灵舆于万里兮,复此故丘。
贲徽名于九原兮,荣溢东州。
方其阽身就死而无所恤兮,又孰念夫孤嫠。
兴坠继废而人所不亿兮,天实为之。
《赠文林翰林编修陈公哀辞缉熙之父》【明·张宁】余尝息御于苏台兮,寻弭节于辽阳。徵遗铭于幽竁兮,访故事于遐荒。闻先生之少孤兮,形影相吊而无亲。攀千仞而独上兮,如一发之引千钧。亦既识夫康庄兮,坦顺适乎前路。握瑶瑜以自好兮,力衔策而疾步。世方以其事为事兮,夫何独先生之好修。彼将絷凤凰以司晨兮,扰骐麟以曳辀。夫既知其不可兮,姑将反是以求道。何枘凿之终不可以相入兮,又竿瑟之异好。返兰舟于漭漾兮,回素辔于寥廓。苟初心之未渝兮,虽隐约其奚怍。盖智者不訾予以迷邦兮,而枉者将罪予以怀璧。嗟厉阶其孰基兮,而祸本其谁植。女入室而见妒兮,不嫁何尤。士入朝而见嫉兮,不仕何忧。岂刚者恒足以致缺兮,而美者必于致毁。璞玉之必于见剖兮,而渊珠之必于见取。胡为乎煽烈火于馀烬兮,加矰缴于伤羽。彼苍苍者其广大兮,而㷀㷀之谓何。匪予行之当是兮,谅矢心而靡他。行遥遥其日远兮,心耿耿而伤悲。羌去故而即新兮,念长往而不来。旦引领于国门兮,夕凝睇于桑梓。登高丘而望远兮,或居閒而独语。曾岁月之几何兮,倏少壮之代谢。憯辽鹤之夙吊兮,惊楚鵩之集舍。魂杳杳以无归兮,魄沉溟而忘故。渺尘海之不可以极兮,又云关之不可以经度。风凄凄其昼吟兮,雪缤纷其夜零。日卓午而不明兮,草逢春而不青。忽天宇之开霁兮,仰恩光之下泽。慨仁者之有后兮,叹生死而肉骨。驾灵舆于万里兮,复此故丘。贲徽名于九原兮,荣溢东州。方其阽身就死而无所恤兮,又孰念夫孤嫠。兴坠继废而人所不亿兮,天实为之。
https://shici.929r.com/shici/pI3vgW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