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残香,留好梦。鸳瓦不销霜重。千里月,五更寒。
此情持问欢。阑干角,蛛丝络。谁解护花铃索。
乘宿醉,看梳头。年时还记不。
续残香,留好梦。鸳瓦不销霜重。千里月,五更寒。
此情持问欢。阑干角,蛛丝络。谁解护花铃索。
乘宿醉,看梳头。年时还记不。
这首《更漏子》由清代词人顾贞观所作,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思绪。
"续残香,留好梦",开篇即以“残香”与“好梦”为引,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香烟袅袅,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而“好梦”则寄托了主人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鸳瓦不销霜重",将视角转向建筑,通过“鸳瓦”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冬日里霜雪覆盖的景象,也暗喻了情感的深厚与持久。"千里月,五更寒",月光洒满千里,却在五更时分显得格外寒冷,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描述,也是内心情感的投射,暗示着即使在最美好的时刻,也难免会感受到孤独与寂寞。
"此情持问欢",表达了主人公想要与他人分享这份情感的渴望,但又担心得不到理解或回应,体现了情感的复杂与微妙。
"阑干角,蛛丝络",通过“阑干”与“蛛丝”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凄美,同时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谁解护花铃索",以“护花铃索”为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保护与珍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与孤独感,仿佛在说,即便有心保护,却无人能真正理解或共鸣。
"乘宿醉,看梳头",通过“宿醉”与“梳头”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生活化的细节,既透露出主人公的慵懒与闲适,也蕴含着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年时还记不",最后以一句疑问结束,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性的表达,充满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世界,让人在欣赏中既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引发对人生、情感、时间等深刻主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