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漏稀闻夜未央,喧豗街狗吠流亡。
勤王近更骚诸道,有姊愁应瘦远方。
管葛两山春莽莽,桑麻四月雨茫茫。
关东父老传消息,露布何时上建章。
谯漏稀闻夜未央,喧豗街狗吠流亡。
勤王近更骚诸道,有姊愁应瘦远方。
管葛两山春莽莽,桑麻四月雨茫茫。
关东父老传消息,露布何时上建章。
此诗《悯乱诗十首(其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苦难,情感深沉,语言凝重。
首句“谯漏稀闻夜未央”,以谯楼报时的钟声稀疏,夜晚仍未尽,暗示战乱导致生活秩序的混乱,时间流逝却无从把握。接着“喧豗街狗吠流亡”一句,通过街巷中狗吠声的喧嚣,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因战乱而四处逃亡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
“勤王近更骚诸道”一句,表达了对朝廷勤于王事、安抚动荡局势的期待,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状况的无奈与失望。“有姊愁应瘦远方”则通过一个家庭成员的担忧与思念,展现了战乱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亲人分离带来的痛苦。
后半部分“管葛两山春莽莽,桑麻四月雨茫茫”两句,运用典故,将管仲和诸葛亮比作治理国家的能臣,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与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同时,春日山野的莽莽苍茫与四月雨季的茫茫景象,既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最后,“关东父老传消息,露布何时上建章”两句,关东父老传递的消息,反映了民间对朝廷政策与战局的关注,而“露布何时上建章”则表达了对朝廷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局势的迫切期待。整首诗在描绘战乱之苦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定的深深向往。
对西山摇落,又匹马,过并州。
恨秋雁年年,长空澹澹,事往情留。
白头。
几回南北,竟何人、谈笑得封侯。
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岩城笳鼓动高秋。
万灶拥貔貅。
觉全晋山河,风声习气,未减风流。
风流。
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忆同游。
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