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閒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斲轮尝笑之。
而子得深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閒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斲轮尝笑之。
而子得深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读书阁,其高度难以估量,只闻读书人的琅琅书声,似乎与千年的历史对话。阁内空间宽敞,读书人在其中静坐,不受世俗纷扰,唯有清风明月相伴。阁壁上的题字犹如天下的奇观,指引着智慧的方向,然而寻常人难以领悟其深意。诗人回忆起过去有人对读书阁的嘲笑,但眼前的读书人却能深入领会,摒弃糟粕,沉浸于书海之中,感到无比的快乐。整首诗赞美了读书阁的宁静与学问的奥秘,以及读书人在此的独特享受。
洛阳九老图中,当时司马年犹小。
争如今夕,举杯相劝,十人齐寿。
已幸同庚,何分雌甲,本无多少。
但有头可白,无愁可解,只如此、都赢了。
庆礼十年还又,更十年、依前难老。
尽教百岁,做人高祖,见孙白首。
却要从今,探梅脚健,看山眼好。
赖天公,顿得东园长在,陪歌陪酒。
尝闻子美清江曲,日典春衣耽美禄。
又闻太白游长安,市上熏熏醉眠熟。
风流国里太平时,处处红楼漾酒旗。
王孙公子恣行乐,繁弦脆管相追随。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
芒鞋踏遍山水雄,奋身欲入黄金阙。
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
回头忽喜黑衣至,急破红泥倾数船。
虽无皓齿歌金缕,也扫新诗狂欲舞。
儿童拍手笑拦街,应怪吴侬喜如许。
长江波浪卷银山,去去仍悲道路难。
只凭一醉进未得,更借高风吹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