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轻妆着雨新,隔帘红袖不成春。
凭君莫作辽东鹤,一点丹沙愁杀人。
日午轻妆着雨新,隔帘红袖不成春。
凭君莫作辽东鹤,一点丹沙愁杀人。
这首诗《鹤顶花》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后轻妆女子与鹤顶花相映成趣的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与深邃的情感。
首句“日午轻妆着雨新”,描绘了午后时分,女子在细雨的滋润下轻轻打扮,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雨水洗涤过,显得清新脱俗。这一句以“日午”点明时间,以“轻妆”和“雨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湿润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隔帘红袖不成春”,则通过“隔帘”和“红袖”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朦胧美。女子的红袖隔着窗帘,似乎无法完全融入春天的生机之中,暗示了她内心的某种孤独或忧郁。这里的“不成春”不仅指季节的不完整,也暗含了情感上的缺失。
后两句“凭君莫作辽东鹤,一点丹沙愁杀人”,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女子命运的同情和担忧。辽东鹤是古代传说中的仙鹤,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和长寿。诗人劝说,不要让女子像辽东鹤一样,因为一点丹砂(可能象征着某种不幸或痛苦)而愁煞人。这句话既是对女子个人命运的关切,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喻,暗示了女子可能面临的困境和不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诗人对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个体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和深刻思考。
要做神仙去,工夫譬似闲。
一阳初动,玉炉起火炼还丹。
捉住天魂地魄,不与龙腾虎跃,满鼎汞花乾。
一任河车运,径路入泥丸。飞金精,采木液,过三关。
金木间隔,如何上得玉京山。
寻得曹溪路脉,便把华池神水,结就紫金团。
免得饥寒了,天上即人间。
北风吹空雪花冷,平铺云涛冒峰顶。
江长水阔飞鸟绝,沙树参差动波影。
君子从戎碧油下,绿发青瞳笏袍整。
大马高车府中罢,一船沿流背丁丙。
鲂鱼胜银尊酒美,物色当前若图屏。
危帆健橹醉中去,千里奔过犹一顷。
明年随春到京国,红紫烧空折桃杏。
献书又谒蓬莱宫,新斸豪曹试锋颖。
况遇朝廷方急材,骥騄骙骙足当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