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启元命,时人居太康。
中朝发玄泽,下国被天光。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鼓鼙迎爽气,羽籥映新阳。
太守即悬圃,淮夷成葆疆。
小臣惭下位,拜手颂灵长。
大道启元命,时人居太康。
中朝发玄泽,下国被天光。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鼓鼙迎爽气,羽籥映新阳。
太守即悬圃,淮夷成葆疆。
小臣惭下位,拜手颂灵长。
此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社会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赞美。首句“大道启元命”指的是遵循自然之道,顺应天命的生活方式,这是儒家思想中常见的主题。“时人居太康”则表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之中。
接下来的“中朝发玄泽,下国被天光”描述了中央政府(中朝)施行恩泽,如同神秘的泉水般滋润着每个角落,同时又有天赐之光普照大地。“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则是说在一个清明的命令下达之后,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节奏,就像夏至后开始踏上秋天的寒霜。
“鼓鼙迎爽气,羽籥映新阳”描绘了一幅欢快的景象,人们敲打着鼓乐,迎接清爽之气,同时用羽扇遮挡住强烈的阳光。“太守即悬圃,淮夷成葆疆”则表明地方官吏(太守)已经修筑了田野防护,而远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成为了一片繁荣的边疆。
最后,“小臣惭下位,拜手颂灵长”显示了诗人作为一名低级官员,对自己的地位感到谦卑,同时向上天祈求健康和长寿。这不仅是对君王的敬仰,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平和生活、尊崇自然与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美化现实,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赞誉,以及个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
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
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
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
我公天下贤,许国以诚悃。
危言屡启纳,大事费量忖。
审如秦和医,良剂起疾疢。
工如鲁匠斲,钜木赴绳准。
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
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濆。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
远视前世贤,并驱而齐轸。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
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
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
大明方乘离,元老反遇遁。
得丧未易言,所系在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