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秋风送客怀,醉台老眼看金台。
三千里路今犹在,二十年来此度淮。
天地岂胜容俯仰,圣恩何处答涓埃。
邳徐几点飞鸿外,又长秋帆带雨开。
渺渺秋风送客怀,醉台老眼看金台。
三千里路今犹在,二十年来此度淮。
天地岂胜容俯仰,圣恩何处答涓埃。
邳徐几点飞鸿外,又长秋帆带雨开。
这首明代庄昶的《过淮》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壮阔的视野,描绘了诗人过淮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渺渺秋风送客怀,醉台老眼看金台”,开篇即以“渺渺”二字渲染出秋风中的辽远与孤寂,仿佛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融入了这无尽的秋色之中。接着,“醉台老眼”运用拟人手法,将诗人眼中所见的“金台”(古代宫殿或庙宇的美称)赋予了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暗示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慨。
颔联“三千里路今犹在,二十年来此度淮”,进一步深化了时空的跨度与情感的深度。诗人站在淮河之畔,回望过去,感慨万千。三千里路程,虽已过去,但记忆犹新;二十年光阴荏苒,却依旧清晰地记得每一次跨越淮河的经历。这种对比,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凸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深刻怀念。
颈联“天地岂胜容俯仰,圣恩何处答涓埃”,表达了诗人对天地广阔与个人渺小的感慨,以及对圣明君主恩泽的感激之情。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而诗人却深知自己有幸受到圣恩的庇佑,内心充满了对君主的敬仰与感恩。然而,面对如此深厚的恩泽,诗人却自感无力回报,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与谦卑。
尾联“邳徐几点飞鸿外,又长秋帆带雨开”,以自然景象收束全诗,寓意深远。飞鸿点点,象征着自由与远方,而秋帆带雨则描绘了一幅风雨兼程的画面。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追求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人生旅途的坚韧与不屈。在风雨中前行,即使道路艰难,也要勇往直前,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与深邃的思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世乱离情苦,家贫色养难。
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
幕府才方急,骚人泪未乾。
何时王道泰,万里看鹏抟。
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贤初。
庸菲参高选,首滥承明庐。
殊私光辅弼,荣送列簪裾。
座引中厨馔,杯锡上尊馀。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虚。
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