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搜奇作碓堈,米翻堈滑恣舂撞。
铁笼木末装全杵,皮护篘材倚半腔。
频作低昂身与共,惯成踏蹑足须双。
近随文轨通南北,不独铿鍧在楚邦。
杵臼搜奇作碓堈,米翻堈滑恣舂撞。
铁笼木末装全杵,皮护篘材倚半腔。
频作低昂身与共,惯成踏蹑足须双。
近随文轨通南北,不独铿鍧在楚邦。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具——堈碓的构造与使用情景。诗人王祯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堈碓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角色。
“杵臼搜奇作碓堈”,开篇点明了堈碓的独特之处,通过搜寻奇巧之物来制作,暗示其设计精妙,功能独特。“米翻堈滑恣舂撞”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米粒在堈碓中被反复撞击的情景,表现了堈碓在舂米过程中的高效与活力。“铁笼木末装全杵,皮护篘材倚半腔”,详细描述了堈碓的结构,铁笼与木末结合,全杵装于其中,皮质材料保护篘材,半腔支撑,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频作低昂身与共,惯成踏蹑足须双”,进一步描绘了使用者与堈碓之间的互动,频繁的操作使得身体与之共舞,需要双脚交替踏踩,体现了人与工具的和谐配合。“近随文轨通南北,不独铿鍧在楚邦”,最后两句表达了堈碓不仅限于某一地区或文化,而是广泛应用于各地,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彰显了其普遍性和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堈碓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古代农业工具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之美,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工具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男儿立志要崚嶒,莫与闾阎较重轻。
一寸光阴无放过,十年灯火夙修成。
学疏达境还堪愧,道在穷途亦可亨。
未必儒冠能见误,书窗努力继芳声。
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
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
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
冷笑暖春,桃李夭冶。
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
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
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沈醉也。
梦落故园茅舍。
甫营亭子小,花柳斩新裁。
衰翁馀暇,何妨领客少徘徊。
堪叹人生离合,恰似燕莺来往,光景暗中催。
芦荻晚风起,明月满沙堆。去年秋,如此夜,有谁陪。
欲挽天河无路,满眼总尘埃。
未了痴儿官事,行止从来难定,又趣到苏台。
不作别离句,共醉十分杯。